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决议决定 >文章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关于修改《广西壮族自治区物业管理条例》等
四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

http://www.gxrd.gov.cn    2023年11月29日 09:16      来源:广西人大网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

公  告

(十四届第13号)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广西壮族自治区物业管理条例〉等四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已由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于2023年11月24日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23年11月24日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关于修改《广西壮族自治区物业管理条例》等

四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

 

(2023年11月2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

 

  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定:

  一、对《广西壮族自治区物业管理条例》作出修改

  (一)删去第三十一条第一款第五项、第二款第四项中的“欠交物业费或者物业专项维修资金”和第三款。

  (二)删去第三十八条第一款第八项。

  (三)增加一条,作为第四十三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可以组建由业主代表、居(村)民委员会代表等组成的物业管理委员会:

  “(一)不具备成立业主大会条件的;

  “(二)具备成立业主大会条件但因各种原因未成立的;

  “(三)业主大会成立后,未能选举产生业主委员会的。

  “物业管理委员会作为临时机构,组织业主共同决定物业管理事项,推动符合条件的物业管理区域成立业主大会、选举产生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委员会自业主大会依法选举产生业主委员会之日起停止履行职责,并在十日内与业主委员会办理移交手续。

  “物业管理委员会的人员组成,应当在物业管理区域内显著位置公示。

  “物业管理委员会及其人员相关事项适用本条例关于业主委员会及其委员的有关规定。物业管理委员会组建、运行、职责、任期以及监督管理等具体办法由自治区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制定。”

  二、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条例》作出修改

  (一)将第五十六条修改为:“经受送达人同意,仲裁委员会可以采用传真、电子邮件、短信、即时通讯工具等能够确认其收悉的电子方式送达仲裁文书。通过电子方式送达的仲裁调解书、仲裁裁决书,受送达人提出需要纸质文书的,仲裁委员会应当提供。

  “采用前款方式送达的,以送达信息到达受送达人特定系统的日期为送达日期。”

  (二)将第五十七条第一款中的“六十日”修改为“三十日”。

  三、对《广西壮族自治区道路交通安全条例》作出修改

  (一)将第五十二条修改为:“对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行为,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的规定,给予警告、罚款、暂扣或者吊销机动车驾驶证、拘留等处罚。给予罚款处罚的,按照本条例规定的标准执行;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二)将第六十八条修改为:“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1300元罚款。因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被处罚,再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1800元罚款。

  “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处5000元罚款。”

  (三)将第七十一条修改为:“伪造、变造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机动车登记证书、号牌、行驶证、驾驶证的,处4000元罚款。

  “伪造、变造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机动车检验合格标志、保险标志的,处2000元罚款。

  “使用其他车辆的机动车登记证书、号牌、行驶证的,处4000元罚款。

  “使用其他车辆的机动车检验合格标志、保险标志的,处2000元罚款。”

  四、对《广西壮族自治区边防治安管理条例》作出修改

  (一)将第七条修改为:“移民管理机构、公安机关按照各自职责,负责边境地区、沿海地区辖区范围内的边防治安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农业农村、商务、文化和旅游、外事、市场监督管理、林业等部门和海关、海事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配合做好边防治安管理和服务的相关工作。

  “海警机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警法》的有关规定实施海上治安管理。”

  (二)将第八条、第九条第三款、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第二款、第十九条、第三十一条中的“公安边防部门”,第十二条中的“边境地区、沿海地区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及其公安边防部门”修改为“移民管理机构、公安机关”。

  (三)将第十条修改为:“移民管理机构、公安机关根据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和有关协议、协定,按照国家要求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执法机关开展执法合作。”

  (四)将第十一条修改为:“边境地区、沿海地区人民政府根据边防治安管理需要,可以聘请边防协管人员,协助移民管理机构、公安机关开展边防治安管理工作。在沿海地区船舶较多的乡镇、街道,可以建立协助船舶治安管理的群防群治组织。”

  (五)将第十三条中的“公安边防”修改为“移民管理、公安”。

  (六)将第十四条第一款中的“应当征求当地公安边防、外事、检验检疫、海关等部门的意见,将公安边防检查设施同步规划建设”修改为“应当征求当地移民管理、公安、外事、海关等部门的意见,将移民管理、公安检查设施同步规划建设”。

  将第二款中的“公安边防部门”修改为“移民管理机构、公安机关”。

  (七)将第十七条第一款中的“公安边防部门”修改为“移民管理机构”。

  (八)将第十八条修改为:“移民管理机构在进出边境地区的交通要道设立边境检查站,实施边防检查,应当报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当地人民政府应当给予支持。”

  (九)将第二十一条第一款修改为:“船舶和人员需要进入界河(江、湖)活动的,应当由有关主管部门批准或者备案,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和国家与邻国之间的协议、协定,并接受公安机关的查验。”

  将第二款中的“公安边防部门”修改为“公安机关”。

  (十)将第二十四条修改为:“出海船舶所有人或者实际经营人,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向船籍港或者船舶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办理出海船舶备案。”

  (十一)将第二十五条修改为:“年满十六周岁的出海生产作业渔民、船员,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向船籍港或者船舶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办理出海渔民、船员备案,但是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员证》或者《船员服务簿》的除外。”

  (十二)删去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第一款、第三十四条、第三十六条。

  (十三)将第二十七条改为第二十六条,修改为:“出海船舶出现改造、买卖、转让、出租、出借、报废、灭失等情形,备案信息发生变更的,船舶所有人或者实际经营人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向船籍港或者船舶所在地公安派出所报备船舶变更信息。

  “出海渔民、船员备案信息发生变更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向船籍港或者船舶所在地公安派出所报备变更信息。”

  (十四)增加一条,作为第二十七条:“船籍港或者船舶所在地公安机关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加强对出海船舶和渔民、船员信息的采集,推广应用科技信息化手段,推广出海船舶和渔民、船员信息登记报备网上办理,方便群众备案。

  “船籍港或者船舶所在地公安机关要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措施,强化出海船舶和渔民、船员日常监督管理,及时提醒报备、更新信息,排查整改安全隐患。”

  (十五)将第三十三条改为第三十二条,删去第一款第六项。

  (十六)将第三十七条改为第三十四条,将“公安边防部门”修改为“移民管理机构、公安机关”,将“行政处分”修改为“处分”,删去第三项。

  (十七)将第三十八条改为第三十五条,将“由县级以上公安边防部门决定”修改为“由移民管理机构或者公安机关依法决定”,将“公安边防派出所”修改为“公安派出所”。

  (十八)将第三十九条改为第三十六条,修改为:“本条例下列用语的含义:

  “边境地区,是指本自治区毗邻国界线一侧的县级行政区。

  “边境管理区,是指国家公布的对边境地区划定一定范围并实行特殊管理的区域。

  “移民管理机构,是指依法履行移民管理职责的行政执法机构,包括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出入境边防检查站、边境管理支队、边境管理大队、边境派出所以及边境检查站等。”

  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广西壮族自治区物业管理条例》《广西壮族自治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条例》《广西壮族自治区道路交通安全条例》《广西壮族自治区边防治安管理条例》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改并对条文顺序作相应调整,重新公布。

 

广西壮族自治区物业管理条例

 

  (2001年5月26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

  根据2004年6月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关于修改〈广西壮族自治区物业管理条例〉的决定》第一次修正

  2012年11月3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第一次修订

  根据2016年11月3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二次修正

  2020年7月2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第二次修订

  根据2023年11月2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关于修改〈广西壮族自治区物业管理条例〉等四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三次修正)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业主、业主大会及业主委员会

                      第一节 业主

                      第二节 业主大会

                      第三节 业主委员会

                    第三章 前期物业管理

                    第四章 物业管理服务

                    第五章 物业使用与维护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物业管理活动,维护业主、物业服务人以及物业管理各方的合法权益,保障物业的依法、安全、合理使用,促进社会和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和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自治区行政区域内的物业管理活动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物业管理,是指对物业管理区域内的房屋及配套设施设备和相关场地进行维修、养护、清洁、绿化、巡查,经营管理业主共有部分,采取合理措施保护业主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维护物业管理区域内的相关秩序等活动。

  经业主共同决定,可以委托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其他物业管理人进行管理,也可以由业主自行管理。

  第三条 物业管理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诚信、市场竞争、依法管理的原则,推动物业管理专业化、智能化、法治化、绿色化发展。

  第四条 物业管理实行以街道、乡镇党组织为领导,业主自治、专业服务、政府有关主管部门监督管理和指导相结合的治理机制,发挥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以及居(村)民委员会对物业管理的指导和监督作用,推动物业管理工作创新。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物业管理纳入本级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和社区治理体系,建立物业管理资金投入、考核激励和综合协调机制,部署、推进和协调辖区内物业管理各项工作。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物业管理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指导和监督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实施与物业管理相关的行政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财政、民政、公安、自然资源(城乡规划)、市场监督管理、应急管理及消防救援、司法行政、生态环境、卫生健康、人民防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等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和本条例的规定共同做好对物业管理活动的相关监督管理工作。

  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按照规定职责,指导、监督本辖区内物业管理活动。

  居(村)民委员会依法协助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开展物业管理相关工作。

  第七条 鼓励物业服务人加入物业服务行业组织。物业服务行业组织应当依法加强行业自律管理,组织业务培训,规范行业行为,提高行业服务水平,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促进物业服务人和从业人员依法经营、诚信服务,推动物业服务行业健康发展。

  物业服务行业组织应当接受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协助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开展物业服务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 业主、业主大会及业主委员会

 

第一节 业主

 

  第八条 本条例所称业主,是指物业管理区域内不动产登记簿记载的房屋的所有权人。

  尚未依法办理房屋所有权登记,但是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认定为业主:

  (一)因人民法院、仲裁机构的生效法律文书或者人民政府的征收决定取得建筑物专有部分所有权的单位或者个人;

  (二)因继承取得建筑物专有部分所有权的单位或者个人;

  (三)因合法建造取得建筑物专有部分所有权的单位或者个人;

  (四)基于与建设单位之间的房屋买卖民事法律行为,已经合法占有建筑物专有部分的单位或者个人;

  (五)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单位或者个人。

  第九条 业主在物业管理活动中,享有下列权利:

  (一)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的约定,接受物业服务人提供的服务;

  (二)提议召开业主大会会议、业主小组会议,并就物业管理的有关事项提出建议;

  (三)提出制定和修改管理规约、业主大会议事规则的建议;

  (四)参加业主大会会议、业主小组会议,行使投票权;

  (五)推选业主代表,选举业主委员会委员、业主监督委员会委员,并享有被选举权;

  (六)监督业主大会筹备组、业主委员会的工作;

  (七)监督物业服务人履行物业服务合同;

  (八)对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和相关场地使用情况享有知情权和监督权;

  (九)监督物业专项维修资金和公共收益的管理和使用;

  (十)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业主行使权利不得危及建筑物的安全,不得损害其他业主的合法权益。

  第十条 业主在物业管理活动中,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临时管理规约、管理规约、业主大会议事规则;

  (二)遵守物业管理区域内物业共用部位和共用设施设备的使用、公共秩序、消防安全、环境卫生的维护和应对突发事件等方面的制度;

  (三)执行业主大会的决定和业主大会授权业主委员会作出的决定;

  (四)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交纳物业专项维修资金;

  (五)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约定支付物业费;

  (六)履行其承担的房屋使用安全责任;

  (七)配合物业服务人实施物业管理,向物业服务人、业主委员会提供联系地址、通讯方式;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业主对建筑物专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享有权利,承担义务;不得以放弃权利为由不履行义务。

 

第二节 业主大会

 

  第十一条 一个物业管理区域成立一个业主大会,业主大会由物业管理区域内全体业主组成。

  业主大会自首次业主大会会议审议通过管理规约和业主大会议事规则之日起成立。

  第十二条 物业管理区域的划分遵循规划在先、有利于实施物业管理的原则,综合考虑建设用地宗地范围、物业类型、建筑物规模、共用设施设备、自然界限、社区建设等因素确定。

  新建物业项目内住宅和非住宅等不同物业类型,具有独立的配套设施设备并能够独立管理的,可以分别划分为独立的物业管理区域。

  已经投入使用且形成二个以上独立院落或者封闭区域的,在明确附属设施设备管理、维护责任和不影响使用功能的情况下,可以分别划分为独立的物业管理区域。

  第十三条 新建物业项目的土地使用权出让、划拨前,人民政府自然资源(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征求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划分物业管理区域的意见。物业管理区域划分意见应当在土地出让合同、划拨文件中予以确定,并向社会公布。

  新建物业项目的建设单位在办理销售手续前,应当向物业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提出划分物业管理区域的书面申请。县级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会同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按照本条例第十二条的规定划分物业管理区域。

  建设单位应当将确定的物业管理区域在销售场所显著位置以图文形式予以公示。公示的内容包括:

  (一)物业管理区域的四至范围;

  (二)地上地下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名称、位置和面积;

  (三)规划车位数量和位置;

  (四)物业服务用房的位置和面积;

  (五)人民防空工程位置和面积;

  (六)需要公示的其他场所和设施设备。

  业主可以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等有关主管部门申请查询本条第三款规定的资料。

  第十四条 已投入使用,但物业管理区域尚未划定或者确需调整的,由物业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会同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居(村)民委员会按照本条例第十二条规定,在征得拟划分或者拟调整区域业主同意后划定或者调整。

  物业管理区域划定或者调整后,县级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在相关物业管理区域内公告本条例第十三条第三款规定的内容。

  物业管理区域内不动产权属登记已经完成,涉及业主共有的道路、绿地、其他公共场所、公用设施和物业服务用房调整的,相关权利人应当办理不动产权属变更登记。

  第十五条 物业管理区域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召开首次业主大会会议,成立业主大会:

  (一)交付使用的专有部分建筑面积达到物业管理区域内建筑物总建筑面积三分之二以上;

  (二)交付使用的专有部分业主人数达到物业管理区域内业主总人数的三分之二以上;

  (三)首套房屋交付使用满两年。

  物业管理区域符合前款所列条件之一的,建设单位应当在三十日内书面向物业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提出成立业主大会的报告;建设单位逾期未提出书面报告的,十人以上的业主联名,可以书面向物业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提出成立业主大会的申请。

  只有一个业主的,或者业主人数较少且经全体业主一致同意,决定不成立业主大会的,由业主履行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职责。

  第十六条 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在收到建设单位书面报告或者业主联名书面申请的五个工作日内在拟成立业主大会的物业管理区域内显著位置发布公告,开展宣传工作,并要求人民政府自然资源(城乡规划)、住房城乡建设等有关主管部门提供下列资料:

  (一)规划总平面图,业主以及房屋、建筑物面积清册,房屋测绘报告;

  (二)已竣工验收的房屋买卖合同清册。

  有关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要求提供资料函件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予以免费提供。

  第十七条 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建设单位书面报告或者业主联名书面申请的六十日内组建首次业主大会会议筹备组,并将筹备组成员名单在物业管理区域内公示,公示期不少于七日。筹备组发布的通知或者公告,应当加盖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的公章。

  筹备组由业主代表若干名、建设单位代表一名、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代表一名、社区或者村党组织代表一名、辖区公安派出所代表一名以及居(村)民委员会代表一名组成,其中业主代表所占比例不得低于筹备组总人数的二分之一。筹备组组长由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的在职在编人员担任。

  筹备组中的业主代表应当符合本条例第三十一条的规定,由业主自荐或者业主推选、居(村)民委员会推荐,经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综合考虑物业类型、组团、楼栋、业主代表性等因素确定并公示。业主代表人数超过预定人数的,可以采取分类后随机抽选的方式确定。业主对筹备组成员有异议的,由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协调解决。

  业主代表被提名为业主委员会委员候选人的,不得参与核实投票人资格、发放和回收选票、计票、唱票、监票等工作。

  建设单位不存在或者经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书面通知后未在通知期限内委托代表参加筹备组的,可以不作为筹备组成员。

  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在筹备组开展筹备工作前,组织筹备组成员进行培训。

  第十八条 新建物业的首次业主大会会议筹备经费由建设单位承担,建设单位应当在办理首栋物业销售手续前,将筹备经费交至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设立的专用账户,供业主大会筹备组使用。建设单位交存的筹备经费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根据新建物业建筑面积、业主户数、所在地最低工资标准、筹备工作时限、楼栋数等因素确定并公布。

  首次业主大会会议召开后,筹备组应当将筹备经费的使用情况在物业管理区域内显著位置予以公布,接受业主的监督。剩余筹备经费作为下一次业主委员会换届经费。

  第十九条 首次业主大会会议筹备组应当做好以下筹备工作:

  (一)公示首次业主大会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和形式;

  (二)参照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制订的有关示范文本拟订管理规约、业主大会议事规则草案;

  (三)公示业主房号、业主人数以及所拥有的专有部分面积;

  (四)公示业主委员会委员候选人基本信息以及候选人对本人符合本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的书面承诺;

  (五)公示首次业主大会会议的表决规则;

  (六)需要公示的其他事项。

  前款内容应当在首次业主大会会议召开前十五日确定并在物业管理区域内显著位置公示,公示期不少于七日。业主对公示内容提出异议的,首次业主大会会议筹备组应当予以复核并将复核结果告知提出异议的业主。

  第二十条 首次业主大会会议筹备组应当自成立之日起九十日内组织召开首次业主大会会议。

  因特殊情况未在前款规定的期限内成立业主大会的,筹备工作期限可以延长不超过六十日。

  筹备组在业主委员会依法成立之日起自行解散。

  筹备组组织开展筹备工作后,业主大会未能在规定期限内成立的,或者业主大会成立后未能在规定期限内选举业主委员会的,筹备组自筹备工作期限届满之日起自行解散。

  第二十一条 下列事项由业主共同决定:

  (一)制定和修改管理规约、业主大会议事规则;

  (二)选举、更换、罢免业主委员会委员,决定业主委员会的任期;

  (三)选聘、续聘、解聘物业服务人或者决定自行管理;

  (四)确定或者调整物业服务内容、标准以及物业服务收费方案;

  (五)使用物业专项维修资金;

  (六)筹集物业专项维修资金;

  (七)改建、重建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

  (八)改变共有部分的用途或者利用共有部分从事经营活动以及经营收益的分配与使用;

  (九)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工作经费以及业主委员会委员工作津贴的筹集、管理和使用;

  (十)改变和撤销业主委员会不适当的决定;

  (十一)成立业主监督委员会,选举、更换业主监督委员会委员,决定业主监督委员会委员任期、职责、工作规则;

  (十二)法律、法规或者管理规约确定应当由业主共同决定的其他事项。

  决定前款规定的事项,应当由专有部分面积占比三分之二以上的业主且人数占比三分之二以上的业主参与表决。决定前款第六项至第八项规定的事项,应当经参与表决专有部分面积四分之三以上的业主且参与表决人数四分之三以上的业主同意。决定前款其他事项,应当经参与表决专有部分面积过半数的业主且参与表决人数过半数的业主同意。

  第二十二条 业主可以委托代理人参加业主大会会议。委托代理人参加业主大会会议的,代理人应当出具身份证和书面委托书的原件以及委托人的身份证及不动产产权证明文件的复制件;委托书应当载明委托事项、委托权限以及期限。

  第二十三条 同一物业管理区域,有二栋以上房屋的,可以以栋或者单元为单位成立业主小组。业主小组由该栋、单元的全体业主组成。

  业主小组履行下列职责:

  (一)推选业主代表参加业主大会会议;

  (二)推选本小组代表作为业主委员会委员候选人;

  (三)决定本小组范围内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维修、更新、改造和养护;

  (四)决定本小组范围内的其他公共事项。

  业主小组应当按照业主大会议事规则履行前款规定的职责,并接受业主大会的监督。

  经业主共同决定,业主小组推选业主代表参加业主大会会议的,业主代表应当提前就业主大会会议拟讨论的事项征求其所在业主小组的业主的意见。凡需投票表决的,业主赞同、反对或者弃权的意见应当经本人确认后,由业主代表在业主大会会议投票时如实反映。

  第二十四条 业主大会会议采用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表决事项、表决结果、参与表决和未参与表决业主的房号及其专有部分面积、委托表决的委托人和代理人房号、表决意见等情况按规定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少于十五日。

  公示期内,业主对表决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凭有效身份证明原件向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查询本人的投票信息。委托他人查询的,代理人应当出具身份证明原件和书面委托书,委托书应当载明委托事项、委托权限以及期限。

  业主大会筹备组或者业主大会会议召集人应当对参与表决和未参与表决业主的房号及其专有部分面积、姓名、委托表决的委托人和代理人房号、表决意见等情况进行详细记录,汇总全体业主表决意见及其结果,并将相关资料交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保存三年。

  物业管理公共事务电子投票系统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建立,不动产登记机构等有关单位应当予以协助。业主大会会议采用电子投票方式表决的,应当通过设区的市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建立的物业管理公共事务电子投票系统进行。

  第二十五条 业主大会会议可以采用集体讨论、书面征求意见或者互联网方式召开。

  业主大会会议分为定期会议和临时会议。定期会议至少每年召开一次,具体时间由业主委员会按照业主大会议事规则执行。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业主委员会应当及时组织召开临时业主大会会议:

  (一)占总人数百分之二十以上的业主以书面形式提议;

  (二)发生安全事故或者紧急情况需要业主大会决定;

  (三)管理规约或者业主大会议事规则规定的其他情况。

  除发生安全事故或者紧急情况需要临时召开业主大会会议外,业主委员会应当在会议召开前十五日将会议议题及其具体内容、时间、地点、方式等在物业管理区域内显著位置予以公示,并书面告知居(村)民委员会。居(村)民委员会应当派人进行指导和监督。

  业主大会会议不得对已公示会议议题以外的议题进行表决。

  第二十六条 业主大会议事规则应当对业主大会的议事方式、表决程序以及业主委员会的选举、人数、任期、换届等事项作出规定。

  提倡业主大会参照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公布的示范文本制定业主大会议事规则。业主大会会议筹备组、业主委员会提交的业主大会议事规则草案内容与示范文本内容不一致的,应当在提请业主大会会议表决前以醒目方式将不一致的内容进行公示和说明。

  第二十七条 管理规约应当对物业的使用、维护和管理,业主的共同利益,业主应当履行的义务,违反管理规约应当承担的责任等事项依法作出约定;管理规约对全体业主具有约束力。

  管理规约不得违反法律、法规,不得违背公序良俗,不得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不得制定对部分业主显失公平的内容。

  提倡业主大会参照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公布的示范文本制定管理规约。业主大会会议筹备组、业主委员会提交的管理规约草案内容与示范文本内容不一致的,应当在提请业主大会会议表决前以醒目方式将不一致的内容进行公示和说明。

  第二十八条 业主大会应当建立健全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印章管理使用制度。

  业主共同作出的决定,应当加盖业主大会印章并在物业管理区域内显著位置予以公告。

  业主大会可以委托居(村)民委员会代为保管业主大会印章;需要使用业主大会印章的,由业主委员会或者自行管理的执行人向居(村)民委员会提出。

 

第三节 业主委员会

 

  第二十九条 业主委员会由业主大会会议依法选举产生,对业主大会负责,受业主大会监督,履行下列职责:

  (一)执行业主大会的决定;

  (二)召集业主大会会议,报告物业管理实施情况、业主委员会履职情况;

  (三)与业主大会选聘、续聘的物业服务人签订物业服务合同,与退出的物业服务人进行交接;

  (四)及时了解业主、物业使用人的意见和建议,监督和协助物业服务人履行物业服务合同,调解业主之间、业主与物业服务人之间因物业使用、维护和管理产生的纠纷;

  (五)监督管理规约的实施,对违反管理规约的行为进行制止;

  (六)督促业主支付物业费及其他相关费用;

  (七)组织和监督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的筹集和使用;

  (八)提出业主共有部分经营管理方案以及经营收益的管理、分配与使用方案;

  (九)在物业管理区域内配合有关主管部门开展执法工作;

  (十)配合、支持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居(村)民委员会依法履行职责,在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居(村)民委员会监督、指导下参与社区治理工作;

  (十一)业主大会赋予的其他职责。

  第三十条 业主委员会人数为五至十一人单数;每届任期不超过五年,可以连选连任。具体人数、任期由业主大会决定。

  业主委员会委员候选人通过业主自荐或者业主推选、居(村)民委员会推荐的方式产生。业主大会筹备组应当审查候选人资格,参照本条例第十七条第三款规定的方式提出候选人名单,并报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确认。业主大会筹备组应当在物业管理区域内公告候选人涉及本条例第三十一条相关的信息。

  业主委员会委员选举产生后的七日内,由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和居(村)民委员会组织召开首次业主委员会会议,推选产生业主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并自选举完成之日起三日内,在物业管理区域内公告业主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其他委员的名单。

  同一个物业管理区域内分期开发的物业,在分期开发期间成立业主大会、选举业主委员会的,应当按照规划建筑面积比例预留尚未开发物业的业主委员会委员名额,预留名额由业主大会议事规则明确。分期开发期间成立的业主大会、选举的业主委员会,作出的决定不能损害后期开发物业业主的合法权益。

  鼓励业主中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以及法律、财务、工程等专业人员通过法定程序成为业主委员会委员。

  支持符合条件的居(村)民委员会成员通过法定程序兼任业主委员会委员。

  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会同县级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定期组织对业主委员会全体成员进行物业管理相关法律、政策和日常运作规范等培训。

  第三十一条 业主委员会委员应当是本物业管理区域内的业主并符合下列条件:

  (一)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二)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三)遵守业主大会议事规则、管理规约,模范履行业主义务;

  (四)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必要的工作时间,热心公益事业,责任心强,公正廉洁。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担任业主委员会委员:

  (一)刑罚尚未执行完毕或者处于缓刑、假释考验期间;

  (二)本人、配偶及其直系亲属在本物业管理区域内服务的物业服务人任职;

  (三)本人、配偶及其直系亲属是本物业管理区域内服务的物业服务人的出资人;

  (四)有损坏房屋承重结构、违法搭建、破坏房屋外貌、擅自改变物业使用性质、违法出租房屋等情形且未改正;

  (五)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

  (六)业主大会依法决定不得担任业主委员会委员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二条 业主大会可以根据物业管理区域规模、业主户数等因素,选举业主委员会候补委员。候补委员人数不超过业主委员会委员人数的百分之五十。

  候补委员的任职条件、选举规则和任职终止等按照选举产生业主委员会委员的有关规定执行。候补委员可以列席业主委员会会议,但不具有表决权。

  业主委员会出现缺额时,按照候补委员的得票多少依次递补,同时在物业管理区域内显著位置予以公告。

  第三十三条 业主委员会自选举产生之日起三十日内,持下列资料向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备案:

  (一)业主大会成立和业主委员会选举情况;

  (二)业主大会议事规则、管理规约以及业主大会议事规则、管理规约内容与示范文本内容不一致的说明;

  (三)业主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的名单、基本情况和书面承诺。

  前款所列资料齐全的,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资料起五个工作日内出具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备案文书,并将备案资料抄送县级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备案文书应当载明业主大会名称,业主委员会名称,委员、候补委员名单,届别、任期、负责人和办公地址。

  业主大会议事规则、管理规约、业主委员会委员发生变更的,业主委员会应当自变更之日起十五日内将变更后有关情况按照本条第一款的规定进行备案。

  因物业管理区域调整、物业灭失或者其他原因致使业主委员会无法存续的,业主委员会应当在三十日内向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办理注销备案手续。

  第三十四条 业主委员会应当依法刻制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印章。业主委员会印章的印文应当包含业主委员会名称、届别。

  业主委员会应当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印章管理使用制度管理和使用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印章。

  第三十五条 经业主大会决定,可以从下列渠道筹集经费用于业主委员会开展工作:

  (一)从业主共有部分经营所得收益中提取;

  (二)业主自愿捐赠;

  (三)其他合法方式。

  第三十六条 业主委员会会议分为定期会议和临时会议。业主委员会定期会议应当按照业主大会议事规则的规定召开。经三分之一以上业主委员会委员提议,应当及时召开业主委员会临时会议。已经成立业主小组、业主监督委员会的,应当在业主委员会会议召开前告知业主小组代表、业主监督委员会。

  业主委员会会议应当有全体委员过半数出席,并邀请物业所在地的居(村)民委员会派员列席,也可以邀请业主旁听,成立业主监督委员会的应当派员列席。业主委员会委员不得委托他人出席业主委员会会议。

  业主委员会会议应当制作会议记录,业主委员会作出的决定应当经全体委员过半数签字同意,自作出决定之日起三日内,将会议情况以及决定事项在物业管理区域内显著位置予以公告,公告应当注明签字同意决定的业主委员会委员名单、加盖业主委员会印章,并书面告知物业所在地的居(村)民委员会。

  业主委员会主任、副主任无正当理由不召集业主委员会会议的,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应当责令其限期召集。

  第三十七条 业主委员会应当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公开下列信息:

  (一)业主大会议事规则、管理规约;

  (二)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决定;

  (三)物业服务合同或者自行管理方案;

  (四)业主大会决定利用物业管理区域内道路、场地、架空层等业主共有部分划定公共车位停放车辆的位置及其处分情况;

  (五)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的筹集、使用、收益情况;

  (六)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经营收益及其分配、使用详细情况;

  (七)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的工作经费和业主委员会委员工作津贴详细情况;

  (八)应当向业主、物业使用人公开的其他情况和资料。

  前款第一项至第四项规定的事项应当持续公开;第五项至第七项规定的事项,应当每半年公布一次,公示期不少于三十日。

  业主、物业使用人有权查询、复制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信息及相关原始资料并依法实施监督,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人等应当予以配合。

  业主委员会应当每半年公布一次业主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交纳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物业费、停车费等相关费用情况以及停车位使用情况。

  第三十八条 业主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管理规约,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挪用、侵占物业专项维修资金、公共收益等业主共有财产,将业主共有财产借贷给他人或者以业主共有财产为他人提供担保;

  (二)索取、非法收受建设单位、物业服务人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提供的红包礼金、减免物业费、停车便利等利益或者报酬;

  (三)伪造或者指使他人伪造业主的选票、表决票、书面委托书或者业主签名;

  (四)转移、隐匿、篡改、毁弃物业管理活动中形成的文件、资料。业主委员会委员资格自行终止、被罢免或者业主委员会换届时拒绝、拖延提供有关文件、资料、印章及其他属于全体业主共有的财物;

  (五)违反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印章管理使用制度,擅自使用业主大会或者业主委员会印章;

  (六)泄露或者擅自使用业主的信息,或者对业主进行骚扰、恐吓、打击报复、采取暴力行为;

  (七)违反业主大会议事规则,未经业主大会授权与物业服务人签订、修改物业服务合同或者擅自修改自行管理方案;

  (八)损害业主利益或者可能影响其公正履行职责的其他行为。

  业主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有前款行为的,由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在调查核实后公告结果;情况属实的,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应当责令业主委员会提请业主大会罢免其资格。在委员资格被罢免前,业主委员会应当暂停该委员履行职责,并向业主公告。

  第三十九条 业主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任职期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其任职资格自行终止,业主委员会应当在物业管理区域内进行公告:

  (一)因物业转让、灭失等原因不再是本物业管理区域内业主;

  (二)丧失履行职责能力;

  (三)自愿以书面形式提出辞职;

  (四)本人、配偶及其直系亲属在本物业管理区域内服务的物业服务人任职或者是物业服务人的出资人;

  (五)被判处刑罚;

  (六)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

  (七)法律、法规以及管理规约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条 业主委员会任期届满前九十日,应当书面报告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业主委员会未按照规定报告的,业主可以向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提出书面申请。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书面报告或者书面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组建换届选举筹备组。筹备组应当按照筹备召开首次业主大会会议的有关规定,组织召开业主大会会议,在业主委员会任期届满前,选举新一届业主委员会。

  业主委员会任职期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组建换届选举筹备组,并由筹备组按照筹备召开首次业主大会会议的有关规定,组织召开业主大会会议;业主大会应当启动提前换届选举程序:

  (一)作出的决定严重违反法律、法规的;

  (二)业主委员会连续六个月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经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整改后拒不改正的;

  (三)按照本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递补后,业主委员会委员仍不足五人的;

  (四)业主委员会无法正常履行职责的其他情形。

  换届选举经费在公共收益中列支。

  自换届选举筹备组产生至新一届业主委员会选举产生期间,业主委员会不得组织召开业主大会会议对下列事项作出决定:

  (一)选聘、续聘、解聘物业服务人;

  (二)调整物业收费标准;

  (三)除严重影响物业正常使用的紧急情况需要立即对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进行紧急维修、更新、改造之外的物业维修、更新、改造等重大事项;

  (四)其他重大事项。

  第四十一条 鼓励业主大会建立业主委员会委员任中审计和离任审计制度。审计可以委托专业审计机构实施,费用在公共收益中列支。

  第四十二条 业主委员会委员资格自行终止或者被罢免,或者业主委员会换届的,应当在十日内移交其保管的有关财务凭证、业主名册、会议纪要等档案资料、印章及其他属于全体业主共有的财物。

  业主委员会委员资格自行终止或者被罢免的,向业主委员会移交。

  业主委员会换届的,由上一届业主委员会向新一届业主委员会移交。

  拒不移交本条第一款规定的档案资料、印章和财物的,新一届业主委员会可以请求物业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督促移交,并可以向辖区公安派出所请求协助。

  第四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可以组建由业主代表、居(村)民委员会代表等组成的物业管理委员会:

  (一)不具备成立业主大会条件的;

  (二)具备成立业主大会条件但因各种原因未成立的;

  (三)业主大会成立后,未能选举产生业主委员会的。

  物业管理委员会作为临时机构,组织业主共同决定物业管理事项,推动符合条件的物业管理区域成立业主大会、选举产生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委员会自业主大会依法选举产生业主委员会之日起停止履行职责,并在十日内与业主委员会办理移交手续。

  物业管理委员会的人员组成,应当在物业管理区域内显著位置公示。

  物业管理委员会及其人员相关事项适用本条例关于业主委员会及其委员的有关规定。物业管理委员会组建、运行、职责、任期以及监督管理等具体办法由自治区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制定。

 

第三章 前期物业管理

 

  第四十四条 住宅小区的建设单位应当在办理预售许可或者现房销售备案前,通过招投标方式选聘物业服务人,签订前期物业服务合同,制定临时管理规约。建设单位应当在招标文件中对物业服务人的信用提出相应要求;物业服务人在编制投标文件时应当载明信用信息。投标人少于三人或者建筑面积在三万平方米以下的,经物业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批准,可以采用协议方式选聘物业服务人;拟选聘物业服务人应当注明其信用信息。

  住宅小区的建设单位与物业服务人按照招投标文件签订前期物业服务合同后,不得签订背离招投标文件实质性内容和前期物业服务合同的补充协议。

  第四十五条 建设单位应当参照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制定的前期物业服务合同和临时管理规约示范文本制定前期物业服务合同和临时管理规约,并自签订和发布之日起十五日内报物业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备案。前期物业服务合同和临时管理规约内容与示范文本内容不一致的,应当在备案时作出书面说明。

  前期物业服务合同和临时管理规约作为建设单位与物业买受人签订的物业买卖合同的附件。物业买受人在与建设单位签订物业买卖合同时,应当对遵守临时管理规约和履行依法签订的前期物业服务合同予以书面承诺。

  前期物业服务合同的期限一般不超过五年。合同有效期内,业主委员会或者业主与新物业服务人订立的物业服务合同生效的,前期物业服务合同终止。前期物业服务合同期限届满前九十日,由业主依法共同决定是否续聘;前期物业服务合同期限届满,业主没有依法共同作出续聘或者另聘物业服务人的决定,物业服务人仍按照原物业服务合同继续提供服务的,原物业服务合同继续有效,但是服务期限为不定期,当事人可以随时解除不定期物业服务合同。

  首次业主大会会议通过的管理规约生效的,临时管理规约失效。

  第四十六条 新建物业交付使用前,建设单位和前期物业服务人应当在物业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的指导、监督下,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前期物业服务合同约定,共同对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进行查验,确认现场查验结果,形成查验记录。未进行承接查验的,不得交付使用。

  实施承接查验时,应当邀请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居(村)民委员会派人参与现场查验,必要时可以聘请第三方机构予以协助。

  承接查验后,建设单位应当与物业服务人签订物业承接查验协议,对物业承接查验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及其时限、双方权利义务、责任归属等进行明确。物业承接查验协议作为前期物业服务合同的补充协议,与前期物业服务合同具有同等效力。

  物业承接查验的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但是另有约定的除外。

  第四十七条 建设单位应当在物业承接查验前二十日内向物业服务人移交下列资料:

  (一)竣工总平面图,单体建筑、结构、设备竣工图,配套设施、地下管网工程竣工图、绿化工程竣工图等竣工验收资料;

  (二)共用设施设备清单及其安装、使用和维护保养等技术资料;

  (三)供电、供水、供燃气、通信、有线电视等准许使用文件;

  (四)物业质量保修文件和物业使用说明文件;

  (五)物业服务用房的清单;

  (六)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承接查验所必需的其他资料。

  建设单位未在前款规定的期限内全部移交前款所列资料的,应当列出未移交资料的详细清单,并书面承诺补交的具体期限。

  第四十八条 物业服务人应当自物业交接后三十日内,持以下资料的复印件并加盖公章,向物业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办理物业承接查验备案:

  (一)物业承接查验协议;

  (二)建设单位移交资料清单;

  (三)查验、交接记录;

  (四)与承接查验有关的其他资料。

  报送资料齐全的,物业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予以备案并将备案意见抄送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报送资料不齐全的,物业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责令物业服务人限期补齐。

  物业服务人应当将物业承接查验备案情况书面告知业主或者买受人,并将物业承接查验资料作为物业管理档案长期保存。

  物业服务人擅自承接未经查验的物业,因房屋质量、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缺陷给业主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物业承接查验资料属于全体业主共有,业主有权免费查询。

  物业服务合同终止的,原物业服务人应当及时将物业承接查验档案向业主委员会移交。

  第四十九条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及合同约定的保修期限和保修范围承担物业的保修责任。建设单位委托物业服务人保修的,应当与物业服务人另行签订委托协议并在物业管理区域内向业主公示。

  在物业保修期限和保修范围内发生质量问题的,物业服务人应当向建设单位发出保修通知,建设单位应当履行保修义务,并对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条 物业服务用房由建设单位无偿配置,由全体业主共有,其费用列入开发建设成本,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用途和位置,也不得占用、转让、抵押。

  物业服务用房包括物业办公用房和业主委员会用房。建设单位应当按照不低于物业管理区域内总建筑面积千分之二的比例且不少于一百平方米的标准配置。业主委员会用房占物业服务用房比例不超过百分之二十且面积不低于二十平方米。物业服务用房应当为地面以上,具备水、电、网络、通风、采光等基本使用条件的房屋。没有配置电梯的物业服务用房所在楼层不得高于标准层二楼。

  人民政府自然资源(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本条第二款的规定核定物业服务用房的位置和面积,在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附图上注明物业服务用房的具体位置和面积。

  建设单位申请房屋预售许可证时,不得将物业服务用房纳入可销售范围。物业服务用房应当与所在楼栋同时交付使用。

  第五十一条 分期建设的物业,前期未配置足额物业服务用房的,建设单位应当在前期物业服务合同备案时按照本条例第五十条第二款规定划出相应面积的房屋,临时替代物业服务用房。临时替代物业服务用房不能抵押、转让。物业服务用房配置达到规定标准后,解除对临时替代物业服务用房的抵押、转让限制。

  第五十二条 前期物业费按照不同物业的使用性质和特点,实行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政府指导价由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发展改革主管部门会同同级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根据物业类型、物业服务等级、服务成本和物价指数变动等情况,分类制定相应的基准价和浮动幅度,每三年调整一次并向社会公布。

  业主或者物业服务人因政府指导价变动需要调整前期物业费标准的,应当按照前期物业服务合同约定,根据自治区物业服务等级评定的有关规定先行核定物业服务等级后,按照核定的物业服务等级在政府指导价的范围内调整。

  第五十三条 建设单位与前期物业服务人应当按照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物业费相关规定,在前期物业服务合同中明确约定各项收费标准。建设单位出售物业时,不得承诺或者代物业服务人承诺或者约定减免物业费。

  自前期物业服务合同签订之日至物业交付使用之日发生的前期物业费,由建设单位承担;自物业交付使用之日至前期物业服务合同终止之日发生的前期物业费,由建设单位和买受人按照物业买卖合同的约定承担。物业交付使用时,除物业买卖合同另有约定外,物业服务人不得向买受人收取任何费用。

  物业管理区域内已竣工验收但尚未出售或者尚未交付给买受人的房屋、车位等物业,其前期物业费由建设单位按照该区域同类物业的标准全额支付。

  第五十四条 未达到成立业主大会条件,前期物业服务人退出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选聘前期物业服务人的规定和物业买卖合同中物业服务方面相关约定,通过招投标重新选聘物业服务人,并报告物业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和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同时在物业管理区域显著位置公告。新物业服务人确定后的十五日内,建设单位应当将招投标情况书面告知全体业主。

  重新选聘的物业服务人的信用等级不得低于原物业服务人信用等级,物业服务等级标准不得低于原前期物业服务合同约定的等级标准,物业收费标准不得高于原前期物业服务合同约定的标准。

 

第四章 物业管理服务

 

  第五十五条 接受业主委托的物业服务企业应当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拥有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具备为业主提供物业管理专业服务的能力。

  电梯、消防等具有专业技术要求的设施设备的维修和养护,应当委托具有资质的专业机构或者人员实施。

  第五十六条 业主大会选聘物业服务人前,业主委员会应当拟订选聘方案并经业主大会会议审议通过。选聘方案应当包括拟选聘物业服务人的信用信息、服务实绩要求、物业服务等级及收费标准、物业服务合同期限和选聘方式、评分标准、评委组成等内容。

  除续聘物业服务企业外,鼓励通过招投标方式选聘物业服务企业。招投标具体办法由自治区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制定。

  业主大会选聘物业服务人的物业服务合同期限一般不超过五年,具体期限由业主依法共同决定。

  第五十七条 自治区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制定物业服务合同示范文本,并向社会公布。

  物业服务合同示范文本一般包括服务事项、服务质量、服务费用的标准和收取办法、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的使用、物业服务用房的管理和使用、服务期限、服务交接等条款。

  签订或者变更物业服务合同应当加盖业主大会印章,并自签订或者变更之日起十五日内,由物业服务人将物业服务合同报物业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备案。县级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内抄送物业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

  提倡业主或者业主大会参照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制定的物业服务合同示范文本与物业服务人签订物业服务合同。

  第五十八条 业主依照法定程序共同决定解聘物业服务人的,可以解除物业服务合同。决定解聘的,应当提前六十日书面通知物业服务人,但是合同对通知期限另有约定的除外。

  物业服务期限届满前,物业服务人要求提前解除物业服务合同的,应当提前九十日书面通知业主或者业主委员会,并在物业管理区域内显著位置公告,但是合同对通知期限另有约定的除外。

  提前解除物业服务合同的,业主委员会应当在业主大会作出决定或者接到物业服务人书面通知后的三十日内依照业主大会议事规则,组织召开业主大会会议,选聘新的物业服务人。

  第五十九条 物业服务合同期限届满前九十日,业主应当依法共同决定续聘或者另聘物业服务人。决定解聘原物业服务人的,应当提前六十日书面通知原物业服务人,但是合同对通知期限另有约定的除外。

  物业服务人决定在物业服务合同期限届满后不再提供物业服务的,应当在物业服务合同期限届满前九十日书面通知业主或者业主委员会,但是合同对通知期限另有约定的除外。

  物业服务合同期限届满后,业主没有依法作出续聘或者另聘的决定,物业服务人继续提供服务的,原物业服务合同继续有效,但是服务期限为不定期。当事人可以随时解除不定期物业服务合同,但是应当提前六十日书面通知对方。

  第六十条 物业服务人享有下列权利:

  (一)根据法律、法规规定,临时管理规约、管理规约、物业服务合同等约定,对物业及其环境、秩序进行管理;

  (二)依照物业服务合同约定收取物业费;

  (三)法律、法规规定,临时管理规约、管理规约、物业服务合同等约定的其他权利。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强制物业服务人代收有关费用或者提供无偿服务。

  第六十一条 物业服务人应当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和临时管理规约、管理规约、物业服务合同的约定以及有关物业管理的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提供服务,执行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的决定。

  物业服务人应当及时向业主、物业使用人告知安全、合理使用物业的注意事项,及时对业主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答复并改进和完善服务。

  物业服务人发现业主、物业使用人在物业使用过程中有违反法律、法规规定以及临时管理规约、管理规约行为的,应当予以劝阻、制止;劝阻、制止无效的,对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行为应当报告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有关主管部门,对违反临时管理规约、管理规约的行为应当及时报告业主委员会和居(村)民委员会。

  物业服务人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定期检查物业管理区域内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发现有安全隐患的,及时设置警示标志,采取措施消除安全隐患或者向相关专业经营单位报告;发生安全事故或者其他紧急情况时,物业服务人应当及时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并按照规定向有关主管部门或者相关专业经营单位报告。

  物业服务人应当协助成立业主大会、选举业主委员会,在物业管理区域内为业主大会筹备组和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的活动提供相应的人力、场地等支持。

  第六十二条 物业服务人应当建立、保存下列档案和资料:

  (一)业主共有部分经营管理档案;

  (二)小区监控系统、电梯、水泵、消防设施、消防器材、防盗门等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档案及其改造、维修、运行、保养、检验检测的有关资料;

  (三)水箱清洗记录及水箱水质检测报告;

  (四)住宅装饰装修管理资料;

  (五)业主名册;

  (六)签订的供电、供水、垃圾清运、通信网络等书面协议;

  (七)物业服务活动中形成的与业主利益相关的其他资料。

  第六十三条 物业服务人应当在物业管理区域内显著位置如实公示并及时更新下列信息,同时通过其他便捷方式告知全体业主:

  (一)物业服务人的营业执照、信用信息和服务咨询投诉电话,项目负责人的基本情况和联系方式;

  (二)物业服务内容、服务质量标准,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方式等;

  (三)物业承接查验情况和物业承接查验协议;

  (四)电梯、消防、二次供水等专项设施设备的日常维修保养单位的名称、资质、联系方式和应急处置方案等;

  (五)物业专项维修资金使用情况,包括涉及维修、更新、改造项目的明细;

  (六)水、电等公共能耗总量、明细及费用分摊情况;

  (七)物业管理区域公共收益收支情况,包括与公共收益相关的合同或者协议等;

  (八)业主、物业使用人进行房屋装饰装修活动的情况;

  (九)法律、法规规定及物业服务合同约定应当公示的其他信息。

  前款第一项至第四项和第八项应当持续公示并及时更新,第五项至第七项至少每半年公布一次,公示期不少于三十日。

  业主对公示内容有异议的,物业服务人应当及时解答。

  第六十四条 物业服务人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将物业管理区域内的全部物业服务委托给第三人或者将全部物业服务支解后分别转委托给第三人;

  (二)挪用或者擅自使用物业专项维修资金和公共收益;

  (三)擅自改变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和物业服务用房用途;

  (四)擅自占用、挖掘物业管理区域内道路、场地,擅自侵占绿地、砍伐树木;

  (五)擅自利用、许可或者默许他人在公共场地、共用部位从事经营活动,或者利用公共场地、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进行广告宣传等;

  (六)未依法终止物业服务合同,擅自停止服务或者退出物业管理区域;

  (七)限定业主、物业使用人购买其指定的商品、装修装饰材料或者提供的服务;

  (八)擅自提高收费标准或者扩大收费范围、重复收费、捆绑收费以及收取物业服务合同约定外的费用;

  (九)以部分业主拖欠物业费、不配合管理等为由减少服务内容、降低服务质量标准;

  (十)采取停止供电、供水、供燃气等方式催交物业费;

  (十一)泄露或者擅自使用业主信息,或者对业主进行骚扰、恐吓、打击报复、采取暴力行为;

  (十二)损害业主权益的其他行为。

  第六十五条 业主应当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的约定支付物业费。业主与物业使用人约定物业费由物业使用人支付的,业主负有连带责任。

  业主违反约定逾期不支付物业费的,物业服务人可以通过信函、电话、短信息等方式催告其在合理期限内支付;合理期限届满后仍不支付的,物业服务人、业主委员会可以在业主户门、物业管理区域内显著位置将欠费情况予以公告,物业服务人也可以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

  业主转让物业时,应当与物业服务人结清物业费;未结清的,买卖双方应当对物业费的结算作出约定,并告知物业服务人;约定由买受方支付的,业主负有连带责任。

  第六十六条 供电、供水、供燃气、通信、有线电视等专业经营单位应当根据国家、自治区有关规定及行业技术规范向最终用户提供装表到户、维护到户、收费到户的服务。

  相关专业经营单位不得强制物业服务人代收费用,不得因部分最终用户未交费而对已交费用户和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停止服务。委托物业服务人代收费用和对相关设施设备进行日常维修、养护的,应当签订书面协议,明确委托事项、委托期限、委托费用及支付方式等。未签订书面委托协议的,由相关专业经营单位自行负责相关工作。

  物业服务人接受相关专业经营单位委托代收相关费用的,不得向业主收取额外手续费等费用。退出物业管理区域的,应当与相关专业经营单位进行代收费用清算。未清算的,相关专业经营单位不得以未收到费用为由停止向最终用户提供服务。

  第六十七条 物业服务人退出物业管理区域时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办理:

  (一)与业主或者业主大会选聘的新物业服务人、业主委员会办理移交手续;

  (二)没有业主委员会或者业主委员会不能正常履行职责,且未选聘新物业服务人的,与居(村)民委员会办理移交手续;

  (三)业主或者业主大会决定自行管理的,与自行管理的执行人或者负责人办理移交手续。

  移交各方应当做好查验记录。查验记录应当包括查验时间、查验内容、查验结论、存在问题及其处理意见等,并由移交双方当事人签字盖章。

  第六十八条 除物业服务合同另有约定期限外,物业服务人应当自物业服务合同终止之日起十日内,对下列事项进行交接并退出物业管理区域:

  (一)移交本条例第四十七条、第六十二条规定的全部物业档案资料;

  (二)移交业主共有部分;

  (三)公共收益的结余;

  (四)清算预收、代收的有关费用;

  (五)物业服务合同约定的其他事项。

  原物业服务人不得以业主欠交物业费、对业主共同决定有异议、与业主大会或者业主委员会有其他纠纷等为由拒绝办理交接,不得以任何理由阻挠新物业服务人进场服务。原物业服务人拒不移交前款事项或者拒绝退出物业管理区域的,业主委员会或者业主可以向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报告,并可以向辖区公安派出所请求协助,或者提起诉讼,要求原物业服务人移交前款事项并退出物业管理区域;原物业服务人有破坏设施设备、毁坏账册等违法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理。

  第六十九条 物业服务人退出物业管理区域且业主大会尚未选聘新物业服务人的,由业主委员会在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监督下,从应急物业服务人备选库中随机抽选一家物业服务人,提供供电、供水、垃圾清运、电梯运行等维持业主基本生活服务事项的应急服务。

  没有业主委员会或者业主委员会不能正常履行职责的,经百分之二十以上业主申请,由居(村)民委员会在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监督下,从应急物业服务人备选库中随机抽选一家物业服务人提供应急服务。

  提供应急物业服务的,业主委员会或者居(村)民委员会应当将服务事项、负责人员、服务期限、服务费用等相关内容在物业管理区域内显著位置公示。应急物业服务合同期限最长不超过六个月,费用由全体业主承担。

  应急物业服务期间,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居(村)民委员会应当组织业主依法共同决定选聘新物业服务人,协调新物业服务人和应急物业服务人做好交接。

  应急物业服务人备选库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按照公开、自愿、择优的原则建立。

  第七十条 业主或者业主大会决定自行管理的住宅小区,应当制定业主自行管理方案。方案应当经全体业主依法表决通过,并书面向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备案。

  业主自行管理方案包括下列内容:

  (一)自行管理的执行人或者负责人及其权利和责任;

  (二)管理的事项、费用、期限;

  (三)选聘专业性服务机构的类型、资格条件及选聘的方式,选聘劳务人员的数量、资格条件及选聘的方式;

  (四)业主支付物业费的标准和方式;

  (五)自行管理的其他事项。

  本条例对业主委员会委员、物业服务人的相关规定适用于自行管理的执行人或者负责人。

  第七十一条 业主或者业主大会决定自行管理的住宅小区,可以将物业管理区域内的秩序维护、清洁卫生、园林绿化、设施设备维修养护、工程施工等专项服务业务委托给专业性服务机构或者个人,专业性服务机构或者个人不得将承接的专项服务业务再次委托给他人。

  业主自行管理的住宅小区收取物业费等费用需要开具发票的,按照税收法律、法规相关规定向物业所在地的税务部门申请领用或者代开,并依法纳税。

  第七十二条 老旧小区可以通过市场化管理、单位自管、业主自行管理等模式进行管理。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老旧小区整治改造规划和年度计划,加强对老旧小区的指导和管理,及时解决老旧小区在物业管理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第七十三条 发生突发事件,县级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指导物业服务人在物业管理区域内落实各项应急处置措施和其他管理措施,并给予物资和资金支持。物业服务人应当按照政府要求开展相关应对工作,业主委员会、业主、物业使用人应当予以配合。

 

第五章 物业使用与维护

 

  第七十四条 业主、物业使用人、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人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临时管理规约、管理规约,按照规划用途安全、合理使用物业。

  物业管理区域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损坏、擅自改变房屋承重结构、主体结构;

  (二)将房间或者阳台改为卫生间、厨房;

  (三)侵占、损坏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

  (四)擅自占用、挖掘物业管理区域内的道路、场地,毁坏绿化植物和绿化设施;

  (五)违法搭建建筑物、构筑物、障碍物,破坏或者擅自改变房屋外观;

  (六)违反安全管理规定生产、经营、储存易燃、易爆、剧毒、腐蚀性、放射性等危险物品;

  (七)擅自架设电线、电缆;

  (八)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

  (九)随意弃置垃圾,将有毒有害废液排入城镇污水收集管网,露天烧烤,露天焚烧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

  (十)擅自排放超过国家环境噪声排放标准的噪声;

  (十一)占用、堵塞、封闭消防通道、疏散通道、消防车登高操作场地,损坏消防、人民防空设施及器材;

  (十二)违反法律、法规和临时管理规约、管理规约饲养动物;

  (十三)法律、法规和临时管理规约、管理规约禁止的其他行为。

  物业管理区域内发生前款行为时,物业服务人、业主委员会、业主、物业使用人有权投诉、举报、劝阻、制止;劝阻、制止无效的,应当及时报告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接到报告并在调查、了解情况后按照法定权限予以依法处置;超出权限范围的,分别通知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自然资源(城乡规划)、公安、消防救援、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等主管部门到场依法处置。行为人的行为给其他业主和物业使用人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七十五条 业主、物业使用人、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人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和临时管理规约、管理规约,将住宅、车位、车库等改变为经营性用房或者经营场所。确需将住宅、车位、车库等改变为经营性用房或者经营场所的,应当经有利害关系的业主一致同意,并依法办理相关手续。

  第七十六条 业主出租或者转让物业的,可以在物业租赁或者转让合同中对物业费的支付作出约定,并在合同签订后十日内,将承租人或者受让人的姓名、联系方式、身份证复印件、租赁期限以及物业费、公共水电分摊支付等事项书面告知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人。

  第七十七条 业主、物业使用人装饰装修房屋,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临时管理规约或者管理规约,开工前应当与物业服务人签订装饰装修管理协议,对房屋装饰装修的时间、垃圾处理、噪声扬尘控制、外立面管控、防盗网和空调室外机安装以及电梯、消防设施等共用设施设备的保护、禁止行为等注意事项以及违约责任作出明确约定。

  业主、物业使用人拒绝与物业服务人签订装饰装修管理协议的,物业服务人可以按照临时管理规约或者管理规约的规定,禁止装饰装修施工人员、材料进入物业管理区域。

  物业服务人应当派人对装饰装修现场进行巡查;巡查时,业主、物业使用人或者装饰装修施工人员应当予以配合。巡查人员发现有违反装饰装修管理协议的,应当予以劝阻;劝阻无效的,物业服务人应当及时报告相关主管部门。

  装饰装修施工损坏共用设施设备、污染共用部位的,由业主、物业使用人负责修复、清洁;拒绝修复、清洁的,由物业服务人代为修复、清洁,所需费用由业主或者物业使用人承担。

  第七十八条 业主、物业使用人对其使用的窗户、阳台或者其他设施及其搁置物、悬挂物承担安全管理责任。物业服务人应当对物业管理区域内的天面、外墙、楼梯间等易于发生安全风险的设施设备和公共区域加强日常巡查,发现业主、物业使用人使用的窗户、阳台或者其他设施及其搁置物、悬挂物存在脱落、坠落等安全隐患的,应当及时通知并督促业主或者物业使用人尽快消除安全隐患。

  第七十九条 新建住宅小区应当规划和配套建设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集中停放和集中充电设施。已投入使用的住宅小区,根据实际情况增建、改建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集中停放场所,完善集中充电等配套设施。

  禁止在建筑物内的首层门厅、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楼梯间等影响消防通道畅通的区域停放电动自行车,为电动自行车充电;禁止在标准层二楼以上建筑物专有部分为电动自行车、电动自行车蓄电池充电;禁止违反安全用电要求乱拉电线和插座为电动自行车、电动自行车蓄电池充电。

  第八十条 人民政府自然资源(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将规划用于停车的车位、车库在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附件中予以注明,同时明确物业管理区域内车位、车库的配置比例。

  建设单位应当将规划车位、车库的形式或者类型、数量、处置方式等信息向物业买受人公示。用于销售的车位、车库,应当在销售前办理车位、车库预售许可或者现售备案。

  物业管理区域内规划用于停车的车位、车库应当首先满足业主的需要。不出售或者尚未出售的,应当出租给本物业管理区域的业主、物业使用人停放车辆,且不得以只售不租为由拒绝出租,租金按照自治区、设区的市有关规定执行。

  建设单位、物业服务人应当按季度公示车位、车库数量和使用信息等。在满足本物业管理区域内业主的购买和承租需要并提前七日向业主公示后,可以临时按月将剩余车位、车库出租给本物业管理区域外的单位或者个人。

  第八十一条 业主大会成立前,利用物业管理区域内道路、场地、架空层等业主共有部分划定公共车位停放车辆的,应当在前期物业服务合同和临时管理规约中明确约定。业主大会成立后,利用物业管理区域内道路、场地、架空层等业主共有部分划定公共车位停放车辆的,应当经业主大会同意。

  划定车位和停放车辆不得占用、堵塞、封闭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和消防车登高操作场地。在消防车通道沿途设置警示标志、标线,提示严禁占用消防车通道停放车辆,确保消防车通道畅通。

  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交通运输、公安、住房城乡建设、大数据、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等有关主管部门建立停车资源共享协调制度。停车位供需矛盾突出的住宅小区,在其周边商业配建停车场(库)、道路具备夜间等时段性停车条件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商有关主管部门提出错时停车方案。鼓励业主与住宅小区周边单位通过协商实现停车资源共享。

  第八十二条 利用物业管理区域内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从事商业推广、停车、广告等经营活动的,应当按照前期物业服务合同约定或者经业主大会决定。业主大会可以授权业主委员会同意利用全体业主共有部分从事相关活动。

  利用物业管理区域内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经营产生的商业推广、停车、广告等公共收益归全体业主共有,并应当单独列账。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公共收益优先用于补充物业专项维修资金,剩余部分可以用于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工作经费、消防设施和消防器材更新、电动车停放充电场所改造、业主委员会审计等经业主大会决定的其他支出。

  前款所称的公共收益是指公共收入在扣除适当的经营管理成本后的净收入。业主大会成立前扣除的比例不得超过公共收入的百分之三十,业主大会成立后的扣除比例由业主大会决定。

  公共收益应当存入银行专户,接受政府监管,并接受业主监督,业主有权查询与公共收益相关的收支明细、合同、协议等材料。业主大会成立前的公共收益统一存入设立的专门账户,并在业主大会成立后转入业主大会指定的账户。

  物业服务人、业主委员会应当每季度核对一次公共收益账目,并在物业管理区域内显著位置公示公共收益收支明细、增值和结存情况。必要时,业主大会可以对公共收益进行审计,审计费用在公共收益中列支。

  第八十三条 物业保修期限内发生的维修、更新、改造责任和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保修期限届满后的维修、更新、改造责任和费用,按照下列规定承担:

  (一)业主专有部分由业主承担;

  (二)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由业主按照专有部分建筑面积分摊,从物业专项维修资金中支付。未设立物业专项维修资金或者专项维修资金不足的,由业主按照专有部分建筑面积承担。属于人为损坏的,费用由责任人承担;

  (三)物业管理区域内供电、供水、供燃气、通信、有线电视等相关管线和设施设备,按照有关规定承担;

  (四)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日常运行、维护费用,由物业服务人从业主支付的物业费中支出。

  业主部分共有部分的维修、更新、改造需要使用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的,由拥有部分共有部分的业主共同决定并按照专有部分建筑面积分摊;拥有部分共有部分的业主作出的决定不得与业主大会对业主共有部分作出的决定相抵触。

  第八十四条 建筑物专有部分存在安全隐患,危及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相关业主应当及时维修、养护,其他业主应当予以配合。责任人不履行维修养护义务的,可以由物业服务人报经业主委员会同意,或者按照临时管理规约、管理规约的规定,代为维修、养护,费用由责任人承担。

  第八十五条 业主应当按照国家和自治区、设区的市有关规定,将首期物业专项维修资金存入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设立的物业专项维修资金专户。

  首期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由建设单位在办理销售手续前预交。买受人在签订房屋买卖合同时应当向建设单位支付其代垫的物业专项维修资金。

  物业专项维修资金属于业主共有,专项用于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保修期满后的维修、更新和改造,不得挪作他用。

  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方便快捷、公开透明、受益人与负担人相一致的原则,建立健全物业专项维修资金列支预公示、列支后公示、业主即时查询制度,依法保障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的正常使用和监督管理。

  第八十六条 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的管理,实行专户存储、专款专用、所有权人决策、政府监督的原则。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的使用、管理和监督制度。

  业主大会成立前,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由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代管。业主大会成立后,根据业主大会决定,选择自行管理或者代管。业主大会选择自行管理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的,应当在银行设立物业专项维修资金账户,接受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的监督和指导。

  第八十七条 物业专项维修资金余额不足首期筹集金额百分之三十的,业主应当按照相关规定以及业主大会的决定续筹。

  国家实施专项维修资金制度之前已交付使用的物业项目、物业专项维修资金余额不足首期筹集金额百分之三十的,公共收益应当优先补足物业专项维修资金。

  物业所有权发生转移时,交存的物业专项维修资金随物业转移。

  第八十八条 发生下列严重影响物业正常使用的紧急情况,需要立即对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进行紧急维修、更新、改造的,应当及时制定维修、更新、改造的方案并在物业管理区域内显著位置公告:

  (一)水泵、水箱(池)发生故障,影响正常使用的;

  (二)电梯发生故障,电梯专业检测机构出具整改通知书要求停运的;

  (三)外墙墙面、建筑附属构件有脱落危险,有资质的鉴定机构出具鉴定文件的;

  (四)屋顶或者外墙渗漏,严重影响房屋使用,有资质的鉴定机构出具鉴定文件的;

  (五)专用给排水设施坍塌、堵塞、爆裂的;

  (六)消防设施和消防器材缺失、破损严重,危及公共安全,消防救援机构出具整改通知书的;

  (七)其他紧急情况。

  前款规定的维修、更新、改造事项不属于工程质量保修范围,需要使用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的,按照下列规定办理:

  (一)业主大会成立前,物业服务人应当持有关材料向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管理机构申报。管理机构收到申报后五个工作日内按照相关程序审核同意,在物业专项维修资金中直接列支;

  (二)业主大会成立后,业主大会决定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由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代管的,物业服务人或者业主自行管理的执行人持有关材料向业主委员会提出列支专项维修资金的申请,经业主委员会审核同意后,向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管理机构申报,管理机构收到申报后五个工作日内按照相关程序审核同意,在物业专项维修资金中直接列支;

  (三)业主大会成立后,业主大会决定自行管理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的,物业服务人或者业主自行管理的执行人应当按照业主大会议事规则的有关规定申领,在物业专项维修资金中列支;

  (四)业主委员会未在七日内审核同意,且已出现影响房屋正常使用或者人身财产安全情形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可以组织代为维修,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管理机构按照相关程序审核同意后,在物业专项维修资金中直接列支。

  物业服务人先行垫付紧急维修、更新、改造费用的,可以在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按规定办理核销手续。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八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履行下列职责:

  (一)研究制定物业管理活动相关政策;

  (二)对物业服务企业实施分类监管,加强对物业服务质量监督检查;

  (三)对物业服务人及其从业人员、业主大会筹备组成员、业主委员会委员进行业务指导、培训和监督管理;

  (四)指导监督物业管理招投标活动;

  (五)对物业承接查验、物业服务人退出交接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

  (六)制定临时管理规约、管理规约、业主大会议事规则、前期物业服务合同、物业服务合同等与物业管理有关的示范文本和指导规则;

  (七)处理物业管理活动中的投诉、举报;

  (八)对物业专项维修资金交存、管理和使用情况以及公共收益收支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九)对物业服务人及其从业人员开展信用评价管理;

  (十)指导监督与物业管理有关的第三方评估;

  (十一)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九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负责物业管理区域内的下列工作:

  (一)自然资源(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共用设施设备、物业服务用房的规划审查和规划验收、整治改造,对专有部分、共有部分权属的登记,依法提供业主大会会议所需的资料,以及违法建筑、违法搭建的认定;

  (二)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经营证照、物业服务收费、车辆停放收费、电梯等特种设备安全使用以及计量器具等监督检查;

  (三)公安机关负责公共安全、公共秩序、养犬、保安服务、车辆停放等监督管理;

  (四)应急管理部门及消防救援机构负责消防、突发公共事件等处置、应急救援;

  (五)财政、审计部门负责对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管理的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筹集、使用和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

  (六)民政部门负责指导居(村)民委员会、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人依法开展社区建设和治理相关工作,指导小区配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用房并开展养老服务;

  (七)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负责指导居(村)民委员会、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人依法开展疾病防控、计划生育工作;

  (八)司法行政部门负责指导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居(村)民委员会、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人依法开展物业服务与管理纠纷人民调解工作,以及依法提供公共法律服务;

  (九)生态环境部门负责污染排放等监督检查;

  (十)人民防空主管部门负责对人防工程维护管理的监督检查;

  (十一)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部门按照本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依法查处物业管理区域内发生的违法行为。

  已经实行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对有关主管部门职责分工另有调整的,从其规定。

  第九十一条 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明确负责物业管理的工作机构,配备和落实与物业管理工作相适应的人员、经费,协调和处理辖区内物业管理综合事务和纠纷,履行下列职责:

  (一)配合有关主管部门开展物业管理区域的划分、调整工作;

  (二)指导和监督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筹备、成立、选举、换届等工作;

  (三)指导和监督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的日常工作,依法纠正或者撤销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作出的违法决定;

  (四)培训业主大会筹备组成员,每年开展业主委员会委员的培训;

  (五)办理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相关备案手续;

  (六)参与物业承接查验,指导和监督辖区内物业管理项目的移交和接管工作;

  (七)指导和监督应急物业服务人选聘;

  (八)组织召开物业管理工作联席会议,研究处理物业管理工作的有关问题;

  (九)建立完善物业管理纠纷调解和投诉、举报处理机制;

  (十)提供物业管理活动各方的信用信息;

  (十一)对物业管理区域内的物业服务实施日常监督检查,指导和监督物业服务人履行法定的义务;

  (十二)监督业主、物业使用人按照规定使用和维护物业;

  (十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九十二条 居(村)民委员会依法协助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开展物业管理相关的下列工作:

  (一)配合开展物业管理区域的划分工作;

  (二)参与首次业主大会会议筹备工作,推荐业主委员会委员人选;

  (三)指导、监督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依法开展工作;

  (四)依法参加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会议;

  (五)调解物业管理活动中的矛盾和纠纷;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鼓励居(村)民委员会下设环境和物业管理小组,督促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人履行职责。

  第九十三条 自治区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建立物业管理信用信息监管平台,制定物业服务人信用等级评价体系,建立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人、物业管理项目负责人等信用信息档案,记录业主委员会履职情况、物业服务人合同履行、涉及物业管理的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决定等情况并向社会公开。

  第九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培育和支持与物业管理活动有关的评估机构,鼓励业主或者业主大会、建设单位、物业服务人等通过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物业承接查验和物业服务标准、服务质量、收费标准、履行情况等进行评估,及时有效解决物业管理纠纷。具体办法由自治区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制定。

  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和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按照规定程序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开展物业管理评估工作。

  第三方评估机构及其评估人员开展物业管理评估工作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评估准则,遵循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保证评估报告的客观、真实、合理。

  第九十五条 县级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物业管理违法行为投诉、举报处理制度,并在本行政区域内各物业管理区域内显著位置公布联系单位、举报电话。

  县级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接到投诉、举报或者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要求处置违法行为的,应当及时依法处理,有权进入被检查的物业管理区域和相关单位工作场所实施现场检查,要求被检查单位提供有关文件、资料并对有关情况作出说明。业主、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人等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和协助,不得拒绝或者阻碍监督检查人员依法执行职务。

  第九十六条 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物业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县级联席会议由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召集,住房城乡建设、市场监督管理、应急管理、公安、民政、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居(村)民委员会、物业服务人和供电、供水、供燃气等单位以及业主委员会或者业主、行业专家等组成。

  联席会议主要协调解决下列问题:

  (一)业主委员会不依法履行职责的问题;

  (二)业主委员会换届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三)履行物业服务合同中出现的重大问题;

  (四)提前终止物业服务合同的问题;

  (五)物业服务人在退出和交接过程中的问题;

  (六)物业管理与社区管理的衔接和配合;

  (七)需要协调解决的其他物业管理问题。

  第九十七条 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物业管理纠纷的投诉、举报处理机制,配备或者确定专(兼)职人员,及时调解纠纷,处理相关投诉和举报。

  基层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依法及时受理和调解物业管理纠纷。

  发生物业管理争议后,当事人双方可以通过协商解决,也可以向基层人民调解委员会或者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申请调解,也可以直接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调解达成协议的,双方应当签订调解协议书;调解未达成协议的,可以依法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九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法律、法规已有法律责任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九十九条 建设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物业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予以处罚:

  (一)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第二款和第三款规定,不申请划分物业管理区域或者不按照规定公示物业管理区域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二)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规定,逾期未将物业管理区域符合业主大会成立条件的情况书面报告物业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的,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三)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规定,未按照要求交纳首次业主大会会议筹备经费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四)违反本条例第四十六条规定,未进行物业承接查验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五)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九条第一款规定,不履行保修义务或者拖延履行保修义务的,责令改正,处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并对在保修期限内因质量缺陷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六)违反本条例第八十条第三款规定,未首先满足业主的需要,将车位、车库出售给本物业管理区域内业主外的单位或者个人的,责令限期改正,按每个违法出售车位、车库处五万元以上十五万元以下罚款;

  (七)违反本条例第八十条第三款规定,以只售不租为由拒绝向业主或者物业使用人出租尚未出售的车位、车库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

  (八)违反本条例第八十条第四款规定,将尚未出售的车位、车库出租给本物业管理区域内业主外的单位或者个人的,责令限期改正,按每个违法出租车位、车库处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逾期未改正的,按每个违法出租车位、车库处每月一千元罚款。

  第一百条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四条第二款规定,建设单位与物业服务人签订背离招投标文件实质性内容和前期物业服务合同的补充协议的,由物业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一百零一条 物业服务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物业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一)违反本条例第四十八条规定,未向物业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办理物业承接查验备案;

  (二)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九条第二款规定,在物业保修期限和保修范围内发生质量问题,未向建设单位发出保修通知;

  (三)违反本条例第五十七条第三款规定,未将物业服务合同报物业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备案;

  (四)物业服务人违反本条例第六十一条第三款规定,对业主、物业使用人的违法行为未予以劝阻、制止或者未报告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有关主管部门;

  (五)物业服务人违反本条例第六十一条第四款规定,发现有安全隐患的,未及时设置警示标志,未采取措施消除安全隐患或者向相关专业经营单位报告。发生安全事故或者其他紧急情况时,未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并按照规定向有关主管部门或者相关专业经营单位报告;

  (六)物业服务人违反本条例第九十五条第二款规定,拒绝、阻碍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等有关主管部门进入物业管理区域实施现场检查,拒绝提供有关文件、资料并对有关情况作出说明。

  第一百零二条 物业服务人违反本条例第六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按照下列规定予以处罚:

  (一)违反第一项和第二项规定,不公示其营业执照、信用信息和服务咨询投诉电话,以及项目负责人的基本情况和联系方式的,或者不按照规定公布其物业服务内容、服务质量标准,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方式等信息的,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处罚;

  (二)违反第三项规定,不公示物业承接查验情况和物业承接查验协议的,由物业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三)违反第五项至第七项规定,不公示物业专项维修资金使用情况,或者水、电等公共能耗情况,或者公共收益收支情况的,由物业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一百零三条 物业服务人违反本条例第六十四条规定,按照下列规定予以处罚:

  (一)违反第一项规定,将物业管理区域内的全部物业服务委托给第三人或者将全部物业服务支解后分别转委托给第三人的,由物业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委托合同价款百分之三十以上百分之五十以下罚款。委托所得收益,用于物业管理区域内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维修、养护,剩余部分按照业主大会的决定使用。给业主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二)违反第六项规定,未依法终止物业服务合同,擅自停止服务或者退出物业管理区域的,由物业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给业主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三)违反第七项规定,限定业主、物业使用人购买其指定的商品、装修装饰材料或者提供的服务的,由物业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四)违反第八项规定,擅自提高收费标准或者扩大收费范围、重复收费、捆绑收费以及收取物业服务合同约定外的费用的,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按照权限依法进行处罚;

  (五)违反第十项规定,采取停止供电、供水、供燃气等方式催交物业费的,由物业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物业服务人违反本条例第六十八条规定,由物业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对物业服务人予以通报,对拒不移交第六十八条第一款规定事项的,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拒绝退出物业管理区域的,自规定时间届满次日起按照每日一万元的数额按日连续罚款,并可以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给业主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一百零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七十四条第二款第一项规定,损坏、擅自改变房屋承重结构、主体结构的,由物业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违反本条例第七十四条第二款第二项规定,将房间或者阳台改为卫生间、厨房的,由物业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恢复原状,可以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七十四条第二款第八项规定,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的,由物业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并处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七十九条第二款规定,在建筑物内的首层门厅、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楼梯间等影响消防通道畅通的区域停放电动自行车,为电动自行车充电,在标准层二楼以上建筑物专有部分为电动自行车、电动自行车蓄电池充电,违反安全用电要求乱拉电线和插座为电动自行车、电动自行车蓄电池充电的,由消防救援机构责令改正,对单位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警告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第一百零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八十二条第二款规定,挪用、侵占公共收益的,由物业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责令限期归还,没收违法所得,并处挪用、侵占金额二倍以下罚款。给业主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挪用、侵占公共收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违反本条例第八十二条第四款规定,未将公共收益存入银行专户的,由物业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一百零六条 业主委员会作出的决定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或者业主大会决定,给业主、物业使用人、物业服务人造成损害的,由签字同意该决定的业主委员会委员承担民事责任。

  业主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八条第一款第二项至第七项规定,由物业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给予警告,并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第一百零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主管部门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并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履行或者不正当履行筹备、组织、召开业主大会会议职责;

  (二)不履行或者不正当履行监督检查职责;

  (三)不处理或者不及时处理物业管理投诉、举报;

  (四)发现违法行为或者接到违法行为报告不及时处理;

  (五)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一百零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造成他人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一百零九条 本条例所称“共用部位”,是指根据法律、法规和房屋买卖合同,由单幢住宅内业主或者单幢住宅内业主及与之结构相连的非住宅业主共有的部位,主要包括住宅的基础、承重墙体、柱、梁、楼板、屋顶以及户外的墙面、门厅、楼梯间、走廊通道、架空层、避难层等。

  本条例所称“共用设施设备”,是指根据法律、法规和房屋买卖合同,由住宅业主共有的附属设施设备,以及在使用上、功能上为住宅或者整个物业管理区域服务的设施设备,主要包括电梯、给排水系统、供气管道及设施设备、供电线路及设施设备、空调系统、避雷设施、安防监控设施、智能化系统和音乐背景系统、树木、消防设施、消防器材、天线、照明、绿地、道路、路灯、沟渠、池、井、非经营性车场车库、公益性文体设施和共用设施设备使用的房屋等。

  第一百一十条 本条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广西壮族自治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条例

 

  (2021年5月26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

  根据2023年11月2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关于修改〈广西壮族自治区物业管理条例〉等四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修正)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预防

                         第三章 调解

                         第四章 仲裁

                           第一节 仲裁机构及仲裁员

                           第二节 仲裁管辖

                           第三节 仲裁参加人

                           第四节 仲裁程序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公正、及时处理劳动人事争议,规范争议处理程序,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人事关系和谐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人员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自治区行政区域内劳动人事争议的预防、调解和仲裁。

  对劳动人事争议范围的界定依照国家劳动人事争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三条 处理劳动人事争议应当遵循合法、公正、及时、着重调解的原则,坚持预防为主、基层为主、调解为主,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劳动人事争议预防、调解和仲裁等工作的领导,建立劳动人事争议预警机制和处理协调、考核机制,加强专业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司法调解的衔接联动。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指导本行政区域内的劳动人事争议处理工作,组织协调处理跨地区、有影响的重大劳动人事争议,负责仲裁员的管理、培训等工作。

  公安、司法行政、财政、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税务、市场监管、地方总工会、用人单位代表组织、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金融机构等有关单位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劳动人事争议处理相关工作。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工会、用人单位代表组织健全协调劳动人事关系三方机制,建立劳动人事争议处理平台,研究解决劳动人事争议重大问题,预防和化解劳动人事争议。

  第七条 发生劳动人事争议,当事人双方可以协商解决;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八条 发生劳动人事争议,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也可以请工会或者第三方共同与用人单位协商。对劳动者一方在十人以上并有共同请求的集体劳动人事争议或者履行集体合同发生的劳动人事争议,经劳动者申请,工会应当及时指导和协助其与用人单位进行协商,并可以根据劳动者的委托派员参加调解活动,提供法律服务。

  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和司法行政部门、地方总工会等单位共同推进劳动人事争议法律援助工作。

  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多发的地区,司法行政部门、地方总工会可以在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仲裁委员会派驻法律服务工作人员。

  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以及有关单位应当加快劳动人事争议预防、调解和仲裁信息化建设,提升劳动人事争议处理信息化水平。

  处理劳动人事争议的有关单位可以通过互联网为当事人提供调解仲裁申请、案件信息查询、文书送达、网上调解和远程庭审等便利服务。

  第十一条 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经费依法由同级财政予以保障。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员参与调解工作、劳动人事争议办案人员进行仲裁活动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办案补助。

  处理劳动人事争议可以依法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政府购买服务包括委托社会力量参与劳动人事争议预防和调解、政策研究、咨询、培训以及宣传等服务。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根据需要建立劳动人事争议处理专家库。处理劳动人事争议的有关单位可以邀请专家库的专家参与劳动人事争议处理,听取专家咨询意见或者建议。

  第十三条 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等突发事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单位制定突发事件引发的劳动人事争议应对方案,加强劳动人事争议矛盾和风险预警,及时指导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进行协商;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应当创新调解方式方法,加大调解力度,实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互利共赢;仲裁委员会应当完善简易处理流程,依法优先、快速处理。

 

第二章 预防

 

  第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领导协调机制,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形成全社会协同参与的工作合力,预防发生劳动人事争议的矛盾和风险。

  第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统筹推进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基层劳动关系工作职能,充实基层劳动关系协调、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和劳动保障监察人员。

  鼓励用人单位配备企业劳动关系协调、劳动保障法律监督工作人员。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地方总工会应当加强劳动关系工作人员业务培训,提高队伍素质。

  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联合地方总工会、用人单位代表组织等单位建立劳动人事争议预警机制,通过大数据共享,开展劳动人事争议矛盾和风险的监测研判。

  第十七条 用人单位应当依法保障劳动者劳动报酬、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社会保险等基本权益。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按法定程序进行,其内容不得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在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实施过程中,劳动者或者工会认为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通过协商予以修改完善。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采用数据电文形式订立的劳动合同视为书面劳动合同。

  第十八条 用人单位工会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组织职工参与本单位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出现劳动人事争议矛盾和风险的,工会应当支持和协助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协商,及时化解矛盾和风险。

  第十九条 用人单位代表组织应当支持和指导用人单位开展劳动人事争议预防工作,教育和引导用人单位承担社会责任,依法维护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第二十条 用人单位应当建立与劳动者的沟通协商机制,畅通劳动者诉求表达渠道,及时回应劳动者诉求。

  发生劳动人事争议时,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积极进行沟通协商,协商达成一致的,应当签订书面和解协议。和解协议对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当事人应当履行。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与工会、用人单位代表组织协调配合,依法推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就劳动报酬、工作条件、劳动定额、女职工特殊保护等开展集体协商,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第二十二条 需要裁减人员二十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二十人但占用人单位劳动者总数百分之十以上的,用人单位制定裁减人员方案应当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劳动者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劳动者的意见,并向有关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报告。方案的内容应当包括拟采用的人员调整方案、劳动合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以及重新签订办法等。

  有关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以及其他有关行政部门、工会、用人单位代表组织应当根据需要或者用人单位、劳动者的请求,及时给予指导帮助。

  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严重失信人名单的具体实施管理工作,发展改革等部门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严重失信人依法予以限制和惩戒。

 

第三章 调解

 

  第二十四条 自治区健全多层次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建立有效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解决机制。

  下列调解组织依法调解劳动人事争议:

  (一)用人单位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

  (二)人民调解组织;

  (三)乡镇(街道)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

  (四)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

  (五)其他依法设立的具有劳动人事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

  用人单位设立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可以调解本单位及其管理的单位发生的劳动人事争议。没有设立调解组织的小微型企业,可以由劳动者和企业共同推举人员开展调解工作。

  第二款第一项、第三项和第四项所规定的调解组织为本条例所称的专业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地方总工会、用人单位代表组织等单位推动专业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建设。

  专业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的设立和人员组成情况应当及时向有关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备案。

  第二十六条 专业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履行下列职责:

  (一)协助用人单位建立劳动人事争议预防预警机制;

  (二)调解劳动人事争议;

  (三)督促调解协议的履行;

  (四)宣传劳动人事法律、法规和政策;

  (五)聘任、管理调解员,制作本组织调解员名册;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二十七条 专业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根据实际需要配备专职调解员或者兼职调解员。调解员应当由公道正派、联系群众、热心调解工作,具有一定法律知识、政策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成年公民担任。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建立和管理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员库。鼓励专业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根据需要从调解员库选择调解员开展调解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会同地方总工会、用人单位代表组织等单位负责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员的业务培训工作,共同指导专业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开展调解工作。

  第二十九条 发生劳动人事争议,当事人可以书面或者口头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也可以由调解组织在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后主动开展调解。

  第三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调解组织应当终止调解:

  (一)当事人自行和解;

  (二)一方或者双方当事人拒绝或者退出调解;

  (三)自调解组织收到调解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未达成调解协议,且双方当事人又未同意延期,或者双方当事人同意延期但在期限内仍未达成调解协议;

  (四)调解期间一方或者双方当事人申请劳动人事争议仲裁;

  (五)存在无法继续调解的其他情形。

  调解组织终止调解,应当通知双方当事人并予以记录,除前款第一项、第四项规定的情形外,还应当告知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或者向有关部门投诉,并为申请仲裁的当事人提供指引和协助。仲裁委员会可以委托调解组织办理仲裁申请的收件工作。

  第三十一条 经调解组织调解达成调解协议的,双方当事人认为有必要的,可以自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十五日内,共同向有管辖权的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审查申请;仲裁委员会受理后,经审查认为调解协议的形式和内容合法有效的,出具调解书。双方当事人也可以自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内,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

 

第四章 仲裁

 

第一节 仲裁机构及仲裁员

 

  第三十二条 自治区人民政府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和适应实际需要的原则,可以决定在自治区、设区的市、县(市、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发区等区域设立仲裁委员会。仲裁委员会不按行政区划层层设立。

  仲裁委员会由有关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代表、军队文职人员工作管理部门代表、工会代表和用人单位代表等组成。

  仲裁委员会下设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具体承担争议调解仲裁等日常工作。仲裁委员会可以根据案件处理需要,在其管辖区域内设立仲裁分院。

  第三十三条 仲裁委员会应当有专门仲裁场所,配备符合法定仲裁庭组成要求、满足案件处理需要的专职仲裁员以及记录、安保、案卷管理等辅助工作人员,配备仲裁所需要的专业设施、设备。

  第三十四条 仲裁委员会应当建立仲裁员名册,从符合法律规定的仲裁员条件的人员中聘任专职仲裁员或者兼职仲裁员。

  第三十五条 仲裁委员会依法聘任的兼职仲裁员在仲裁活动中享有和专职仲裁员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兼职仲裁员进行仲裁活动,所在单位应当予以支持。

  第三十六条 仲裁委员会裁决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应当组成仲裁庭,实行一案一庭制。仲裁庭由三名仲裁员组成,设首席仲裁员。简单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可以由一名仲裁员独任仲裁。仲裁庭应当配备书记员等办案辅助人员。

  仲裁工作人员履行职责时应当统一着装,佩戴仲裁徽章。

 

第二节 仲裁管辖

 

  第三十七条 当事人申请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的,应当符合法定条件。

  有下列情形之一,申请人基于同一事实、理由和仲裁请求又申请仲裁的,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

  (一)仲裁委员会已经依法出具不予受理通知书;

  (二)案件已经在仲裁、诉讼过程中或者调解书、裁决书、判决书已经发生法律效力;

  (三)调解协议已经人民法院司法确认有效。

  第三十八条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的管辖依照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执行。

  仲裁委员会应当公布其管辖范围。仲裁委员会之间因管辖权发生争议,应当进行协商;协商不成的,应当报请共同的上一级仲裁委员会主管部门指定管辖。

  第三十九条 当事人提出管辖异议的,应当在答辩期满前书面提出。

  仲裁委员会应当在五个工作日内审查当事人提出的管辖异议,并作出决定。异议成立的,将案件移送至有管辖权的仲裁委员会并书面通知当事人;异议不成立的,应当书面决定驳回。

 

第三节 仲裁参加人

 

  第四十条 发生劳动人事争议的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案件的双方当事人。

  劳务派遣单位或者用工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的,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为共同当事人。

  第四十一条 未依法取得营业执照或者登记证书的用人单位分支机构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的,以具有用工主体资格的用人单位为当事人。依法取得营业执照或者登记证书的用人单位分支机构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的,以该分支机构为当事人,并可以根据案件处理需要,以该用人单位为共同当事人。

  个体工商户为用人单位的,以营业执照上登记的经营者为当事人。有字号的,以营业执照上登记的字号为当事人,但应当同时注明该字号经营者的基本信息。营业执照上登记的经营者与实际经营者不一致的,以登记的经营者与实际经营者为共同当事人。个体工商户注销登记或者被吊销营业执照的,以经营者为当事人。

  第四十二条 劳动者因工死亡的,其近亲属与用人单位发生的丧葬、抚恤、救济和补助等争议,劳动者的近亲属为当事人。

  劳动者死亡前与用人单位发生的劳动报酬、经济补偿、赔偿金等争议,劳动者在申请仲裁前死亡的,其继承人可以作为当事人申请仲裁;劳动者在仲裁期间死亡的,仲裁委员会应当及时通知其继承人作为当事人参加仲裁。没有继承人或者继承人放弃仲裁权利的,仲裁终结。

  第四十三条 与劳动人事争议案件的处理结果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可以申请参加仲裁活动或者由仲裁委员会通知其参加仲裁活动。

  经依法通知,第三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仲裁庭同意中途退庭的,不影响案件的审理。

  仲裁庭可以依法裁决第三人承担责任;第三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四十四条 当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托一至二名代理人参加仲裁活动。

  下列人员可以被委托为仲裁代理人:

  (一)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

  (二)当事人的近亲属或者工作人员;

  (三)当事人所在社区、单位以及有关社会团体推荐的公民。

  前款第三项规定的仲裁代理人应当依照规定向仲裁委员会提交当事人所在社区、单位或者有关社会团体的推荐证明等相关材料。

 

第四节 仲裁程序

 

  第四十五条 申请人申请仲裁,仲裁申请书可以通过仲裁委员会指定的互联网渠道或者邮寄、传真等方式提交,也可以当面提交。

  第四十六条 仲裁委员会收到仲裁申请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认为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受理,并通知申请人;认为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不予受理,并说明理由。对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或者逾期未作出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就该劳动人事争议事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四十七条 仲裁委员会处理劳动人事争议,应当坚持调解优先,引导当事人通过协商、调解方式解决争议。劳动者一方在十人以上并有共同请求的集体劳动人事争议、履行集体合同发生的劳动人事争议等重大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可以组织地方总工会、用人单位代表组织或者用人单位主管部门等有关方面代表参加仲裁调解活动,协助解决争议。

  第四十八条 承担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应当在仲裁庭指定的期限内提供有关证据。当事人在该期限内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可以向仲裁庭申请延长期限,仲裁庭根据当事人的申请适当延长。当事人逾期提供证据的,仲裁庭应当责令其说明理由;拒不说明理由或者理由不成立的,仲裁庭根据不同情形可以不予采纳该证据,或者采纳该证据但予以训诫。

  第四十九条 举证期限届满后,仲裁庭可以根据查明案件事实的需要,要求当事人在指定期限内补充提交证据并组织质证。对方当事人应当对补充提交的证据进行质证,无正当理由拒不质证的视为放弃质证权利。

  第五十条 仲裁委员会根据当事人申请或者审理案件需要,可以依法调查收集证据,也可以根据需要委托其他仲裁委员会或者其他单位调查取证。

  仲裁委员会调查取证时,不得少于二人,并应当向被调查人出示工作证件和介绍信。仲裁委员会调查收集证据时,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协助配合,不得收取费用。

  第五十一条 当事人申请鉴定或者仲裁庭对专门性问题认为需要鉴定的,可以交由当事人约定的鉴定机构进行鉴定,当事人没有约定或者无法达成约定的,由仲裁庭指定或者组织各方在具有资质的鉴定机构中随机确定。当事人申请鉴定的,应当在庭审结束前提出。

  当事人申请鉴定的,鉴定费用由申请鉴定方先行垫付。仲裁庭对专门性问题认为需要鉴定的,应当向当事人释明,并指定提出鉴定申请的期间;鉴定费用由对需要鉴定的待证事实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先行垫付。当事人在指定期间内无正当理由不提出鉴定申请或者不先行垫付鉴定费用,致使待证事实无法查明的,应当依法承担不利后果。案件处理终结后,鉴定费用由鉴定结果对其不利方承担。鉴定结果不明确的,鉴定费用由申请鉴定方或者对需要鉴定的待证事实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劳动能力鉴定以及职业病的鉴定费用承担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处理。

  当事人拒绝配合鉴定的,应当依法承担不利后果。

  第五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仲裁委员会主任或者其委托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负责人批准,可以中止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案件审理,并书面通知当事人:

  (一)劳动者一方当事人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表明是否参加仲裁;

  (二)劳动者一方当事人丧失民事行为能力,尚未确定法定代理人参加仲裁;

  (三)用人单位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继者;

  (四)一方当事人因不可抗拒的事由,不能参加仲裁;

  (五)案件审理需要以其他案件的审理结果为依据,且其他案件尚未审结;

  (六)案件处理需要等待工伤认定、伤残等级鉴定以及其他鉴定结论;

  (七)案件涉及法律适用问题,需要有解释权的机关作出解释或者确认;

  (八)其他应当中止审理的情形。

  中止审理的情形消除后,仲裁庭应当恢复审理。

  第五十三条 下列期间,不计入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案件审理期限:

  (一)委托其他仲裁委员会或者其他单位调查取证的期间;

  (二)处理当事人提出的管辖异议以及仲裁委员会之间管辖权争议的期间;

  (三)当事人申请庭外和解的期间;

  (四)中止审理和公告送达的期间;

  (五)其他依法不计入审理期限的期间。

  第五十四条 仲裁委员会送达仲裁文书可以依法采取直接送达、留置送达、委托送达、邮寄送达、电子送达、转交送达等方式。

  第五十五条 受送达人是军人的,通过其所在部队团以上单位的政治机关转交。

  受送达人被依法限制人身自由的,仲裁委员会可以通过其所在看守所、监狱或者其他执法机关转交仲裁文书,有关单位应当予以配合。

  代为转交的机关、单位收到仲裁文书后,应当立即交受送达人签收,以在送达回证上的签收日期为送达日期。

  第五十六条 经受送达人同意,仲裁委员会可以采用传真、电子邮件、短信、即时通讯工具等能够确认其收悉的电子方式送达仲裁文书。通过电子方式送达的仲裁调解书、仲裁裁决书,受送达人提出需要纸质文书的,仲裁委员会应当提供。

  采用前款方式送达的,以送达信息到达受送达人特定系统的日期为送达日期。

  第五十七条 因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者以本条例第五十四条规定的方式无法送达的,可以通过设区的市级以上报刊或者仲裁委员会所在地政府及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网站、信息公众号等方式公告送达仲裁文书,自发出公告之日起经过三十日即视为送达。

  仲裁调解书不得采用公告方式送达。

  第五十八条 利害关系人因情况紧急,不立即申请保全将会使其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在申请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前向被保全财产所在地、被申请人住所地或者对案件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采取保全措施。

  仲裁过程中,当事人申请财产保全的,应当通过仲裁委员会向人民法院提交申请书以及仲裁案件受理通知书等相关材料。

  第五十九条 仲裁应当开庭进行。当事人协议不开庭的,仲裁庭可以根据仲裁申请书、答辩书以及其他材料作出裁决;必要时可以根据案件审理需要询问各方当事人及其仲裁代理人并听取其意见。

  第六十条 仲裁参加人和其他人应当配合安全检查,禁止非法携带国家管制物品,易燃、易爆、有腐蚀性等危险物品,未经仲裁委员会允许的各种录音、录像、摄影器材等限制物品进入仲裁场所。

  第六十一条 仲裁参加人和其他人参加仲裁活动,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干扰仲裁活动,违反仲裁庭纪律,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方法阻碍仲裁工作人员执行职务;

  (二)伪造、毁灭证据;

  (三)故意损毁仲裁庭笔录等仲裁文书;

  (四)对仲裁工作人员、当事人和其他仲裁参加人进行侮辱、诽谤、诬陷、殴打或者打击报复;

  (五)未经准许录音、录像、摄影或者传播庭审活动;

  (六)其他妨害仲裁活动的行为。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六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法律、法规已有法律责任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六十三条 仲裁参加人和其他人违反本条例第六十条规定,不配合安全检查的,仲裁委员会可以拒绝其进入仲裁场所;非法携带国家管制物品,易燃、易爆、有腐蚀性等危险物品,未经仲裁委员会允许的各种录音、录像、摄影器材等限制物品进入仲裁场所,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四条 仲裁参加人和其他人违反本条例第六十一条规定的,仲裁委员会可以批评教育、责令改正;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五条 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员、仲裁员以及其他工作人员在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活动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视情节轻重,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或者仲裁委员会应当予以批评教育、解聘等处理;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与当事人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的合法权益;

  (二)帮助当事人伪造、毁灭证据;

  (三)私自收取费用,接受当事人及其代理人的财物或者其他利益;

  (四)泄露在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活动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

  (五)偏袒一方当事人或者侮辱当事人;

  (六)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六章 附则

 

  第六十六条 本条例所称用人单位代表组织是指企业与企业家联合会、工商业联合会等。

  第六十七条 本条例自2021年7月1日起施行。

 

 

广西壮族自治区道路交通安全条例

 

  (2009年11月27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

  根据2023年11月2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关于修改〈广西壮族自治区物业管理条例〉等四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修正)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非机动车、机动车

    第三章 道路通行条件

    第四章 道路通行规定

    第五章 交通事故处理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维护道路交通秩序,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保护人身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财产安全及其他合法权益,提高通行效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自治区行政区域内的车辆驾驶人、行人、乘车人、车辆所有人、车辆管理人以及与道路交通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领导,实行道路交通安全责任制,建立城市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制度和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协调机制。

  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应当督促辖区内的单位落实道路交通安全责任制,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以及道路交通安全、畅通的需要,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国家有关政策,制定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并组织实施。

  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应当符合城乡规划,符合合理配置道路资源,完善交通基础设施,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提高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现代化水平的要求。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机构依照法律、法规的授权,负责上道路行驶的拖拉机的登记、安全技术检验合格标志的核发以及拖拉机驾驶人的考试和驾驶证的发放、审验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交通、建设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道路交通安全的有关工作。

  第六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及其交通警察应当依法履行职责,公开办事制度和程序,简化办事手续,方便人民群众,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保障道路交通有序、安全、畅通。

  第七条 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单位,应当对社会公众进行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发布交通安全公益广告,普及交通安全知识,及时公布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采取的交通管理措施。

  学校应当按照国家制定的课程标准要求,对学生进行道路交通安全法制教育,并配合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道路交通安全教育。

  第八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和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机构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负责建立和管理交通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推进电子政务,在信息系统的网站上公布行政许可事项和交通安全管理事项,方便申请人或者当事人采取数据电文等方式提出行政许可申请、查询交通安全信息或者进行投诉、申诉和举报。

  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道路交通安全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装备、交通事故处理等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增加对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投入。

  第十条 鼓励单位和个人在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统一组织下提供志愿服务,协助维护道路交通秩序。

  第十一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根据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需要,可以聘用道路交通安全协管人员,协助交通警察维护道路交通秩序、劝阻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但道路交通安全协管人员不得行使交通警察的行政执法权。

  第十二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和人民法院调解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争议时,应当遵循以人为本和自愿、公正、及时的原则,不因当事人的身份而导致损害赔偿标准的差别。

 

第二章 非机动车、机动车

 

  第十三条 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电动自行车、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等安装有动力装置的非机动车,经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注册登记后方可上道路行驶。具体种类和管理办法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四条 机动车所有人在登记时提供的实际住所地址或者所有人姓名(单位名称)、联系方式发生变更的,应当自变更之日起十日内,向登记该机动车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或者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备案。

  第十五条 机动车号牌应当在指定位置使用统一的固封装置固封,保持端正,不得变形和遮盖。

  机动车临时通行牌证应当放置在机动车前风窗玻璃内侧,无驾驶室的机动车,应当随车携带。

  第十六条 大中型营运载客汽车、载货汽车及其挂车、拖拉机及其挂车的车身或者车厢后部应当喷涂反光放大牌号,喷涂的字样应当端正并保持清晰、完整;营运载客汽车应当在驾驶室两侧喷涂经营单位名称和服务质量监督电话,除出租汽车外的其他营运载客汽车还应当喷涂核载人数;载货汽车应当在驾驶室两侧喷涂核定载质量,载货汽车和挂车应当按照国家安全技术标准粘贴车身反光标识;危险货物运输车辆,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喷涂相关标志标识。

  机动车车身两侧的车窗和前后风窗玻璃,不得粘贴、喷涂妨碍驾驶视线的文字和图案,不得粘贴镜面反光遮阳膜。

  第十七条 总质量大于三千五百千克的载货汽车和挂车应当按照国家安全技术标准安装侧后部防护装置。

  机动车不得安装、使用妨碍交通安全的光电设备、高音喇叭、大功率音响以及影响交通管理设施功能、影响其他车辆安全通行的装置。

  第十八条 校车驾驶室两侧喷涂车属单位名称、核载人数。专用校车车身按照规定喷涂统一颜色以及标识;非专用校车接送中小学生、幼儿时应当按照规定放置统一标牌。校车应当随车配备监护人员。

  第十九条 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应当建立机动车检验管理信息系统,并与质量技术监督管理部门、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实现信息实时联通。

  第二十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完善道路交通安全信息管理制度,通过互联网、新闻媒体或者其他有效途径,发布道路交通安全违法信息,供机动车所有人、驾驶人或者管理人查询。

  当事人要求查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确认其交通违法行为的交通技术监控记录资料时,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允许查阅并提供方便。

 

第三章 道路通行条件

 

  第二十一条 道路主管部门、道路建设养护单位以及道路经营管理单位应当根据道路等级、交通流量、安全状况和交通管理的需要,按照国家标准在道路上设置并维护交通安全设施。

  新建、改建、扩建道路的交通安全设施应当与道路建设项目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交通安全设施设计应当征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意见,交通安全设施投资应当纳入建设项目概算。

  第二十二条 规划、城市道路主管部门在审批城市道路沿线的大型建筑以及其他重大建设项目时,应当会同公安机关交通管理等部门组织进行交通影响评价。经评价不符合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的,应当进行调整,无法调整或者调整后达不到要求的,不予批准。

  第二十三条 道路主管部门、道路建设养护单位以及道路经营管理单位应当根据技术标准或者规范要求,在急弯、陡坡、临水、临崖等危险路段,设置警告标志以及钢筋混凝土、波纹钢防撞栏或者其他有效的安全防护设施。长坡路段应当根据危险程度以及道路环境情况设置车辆紧急避险区。

  第二十四条 公路与其他通道交接处应当设置警示标志、让行标志以及减速设施。

  公路沿线的加油站、停车场、客货运站场等场所和工矿企业、学校、幼儿园等单位,应当依法在其出入口与公路交接处两侧设置符合国家标准的黄色闪光警告信号灯或者反光警示桩。

  第二十五条 城市停车场的建设应当纳入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和改造同步进行。

  新建、改建、扩建的公共建筑、商业街区、居住区、旅游区、大(中)型建筑等,应当按照标准配建、增建停车场。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应当按照规划和标准建设停车场或者配置专门的场地,供本单位及其职工的车辆和外来办事车辆停放,不得在单位外占用车行道、人行道停放车辆。鼓励单位内部的停车场和停车泊位向社会开放。

  停车场的设计方案,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核办理规划许可手续前,应当征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意见。新建工程时配建的停车场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规划、设计、建设、验收以及投入使用。

  鼓励单位和个人投资兴建公共停车场。公共停车场应当在出入方便的位置设置残疾人车辆停车专用泊位和明显标志,配备必要的无障碍设施,其他车辆和人员不得占用。

  已经建成或者投入使用的停车场,不得擅自停用或者改作他用。

  第二十六条 根据城市道路停车泊位设置规划或者在不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畅通的情况下,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会同城市道路主管部门或者城市道路产权单位可以在城市道路范围内施划、调整道路停车泊位,规定停车泊位的使用时段。

  按照前款规定施划的道路停车泊位的停车收费标准由市、县人民政府在自治区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规定的收费标准幅度内核定,所得价款用于道路停车设施的建设、维护和管理。

  第二十七条 开辟或者调整公共汽车、长途汽车的行驶路线或者车站,应当符合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的要求,有关部门在审批前应当征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意见。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根据交通状况可以会同城市客运主管部门在城市道路范围内设置出租车临时停靠站点。

  开辟或者调整公共汽车、长途汽车的行驶路线或者车站,在城市道路范围内设置出租车临时停靠站点,应当征求社会公众意见。

  第二十八条 因工程建设需要关闭、中断或者半幅封闭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交通的,应当征得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同意,除紧急情况外,还应当提前五日向社会公告。

  遇有严重交通堵塞或者其他紧急情况时,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要求暂时停止道路施工、作业,临时恢复通行。

  第二十九条 经依法批准在道路两侧从事伐木、开山、放炮和其他作业的,应当在作业区道路两端安全距离设置明显标志,采取安全防范措施,保障道路设施和车辆、行人安全。

  架设或者悬挂于道路上空的管线、广告以及各种物品等,其净空高度应当符合国家有关的技术标准或者规范要求。

 

第四章 道路通行规定

 

  第三十条 在道路同方向划有两条以上机动车道的,左侧为快速车道,右侧为慢速车道。拖拉机、低速载货汽车、三轮汽车、轮式专用机械车等低速机动车以及城市公共汽车,应当在慢速车道行驶,摩托车应当在最右侧机动车道行驶。

  在没有划分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的道路上,机动车在道路右侧靠中心线行驶;没有划分道路中心线的,机动车在道路中间行驶。

  在没有划分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道路上,非机动车和行人应当在道路两侧通行。通行宽度从道路(不含路肩)右侧边缘线算起,行人不得超过1米,电动自行车、自行车不得超过1.5米,畜力车不得超过2.6米,其他非机动车不得超过2.2米。

  第三十一条 机动车在道路上行驶的时速应当符合限速规定。同方向划有两条以上机动车道的道路,没有限速标志、标线的,机动车不得超过下列最高行驶速度:

  (一)城市道路为每小时八十公里;

  (二)封闭的机动车专用车道和公路为每小时一百公里。

  第三十二条 道路主管部门应当根据道路环境情况、车流量等,对道路设定的限速值进行论证,适当调整限速规定。

  第三十三条 牵引机动车时,牵引以及被牵引机动车应当由取得相应驾驶许可一年以上的驾驶人驾驶;夜间使用软连接牵引时,应当在牵引装置上设置反光标识。

  牵引机动车时,道路同方向设有两条以上机动车道的,应当在最右侧车道内行驶;道路设有主路、辅路的,应当在辅路上行驶。

  装载危险化学品或者带挂车的车辆不得牵引车辆或者被牵引。

  第三十四条 机动车临时停车时应当按照道路顺行方向紧靠右侧停靠;设有出租车临时停靠站点的,出租车应当在设置站点的地方按顺序临时停车上下乘客;在夜间无路灯照明或者遇风、雪、雨、雾等低能见度气象条件下临时停车的,应当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示廓灯、后位灯。

  在临时停车泊位内停车的,不得跨压车位标线。

  第三十五条 公共汽车进入站点时应当在站点一侧依次靠边停车;暂时不能进入站点的,应当在靠站点一侧机动车道内依次等候进站。

  公共汽车驶离站点时应当单排依次按顺序行驶。

  公共汽车进出站点需要借道通行的,应当避让该车道正常行驶的车辆。

  第三十六条 高速公路、封闭的机动车专用车道、大中城市中心城区道路,禁止拖拉机通行。

  其他禁止、限制拖拉机通行的道路,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确定。

  无灯光信号装置的拖拉机夜间不得上道路行驶。

  第三十七条 机动车因特殊情况需要在限制、禁止通行的区域或者路段通行、停靠的,应当向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申请办理通行证件并随车携带,按照指定的时间、路线、区域、地点和速度通行、停靠。

  第三十八条 机动车在高速公路上通行,不得停车、上下乘客,但遇交通事故、车辆故障、失火、运载的危险品发生泄漏等紧急情况以及交通阻塞必须停车的除外。

  车辆在高速公路上发生故障时,不得在车道内或者骑、轧车行道分界线检修车辆。遇交通阻塞停车时,应当持续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夜间保持开启示廓灯和后位灯。

  机动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遇前方车辆排队等候时,不得在应急车道上行驶或者停放。

  第三十九条 驾驶非机动车应当与前方或者相邻行驶的车辆保持安全距离;非机动车设有转向灯的,转弯时应当提前开启转向灯;自行车、电动自行车、三轮车途中制动失效的,应当下车推行。

  驾驶非机动车不得在车行道上停车滞留,交通阻塞时不得在机动车之间穿行。

  第四十条 机动车安全带应当按照国家标准配备,保持齐备有效,不得拆除。

  机动车行驶时,驾驶人和乘坐人员应当按照规定使用安全带。驾驶人应当督促乘坐人员使用安全带。

  第四十一条 摩托车行驶时,驾驶人以及乘坐人员应当配戴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安全头盔,并系扣牢固。驾驶人应当督促乘坐人员配戴安全头盔。

  二轮摩托车只允许在后座位置搭载一人。

  第四十二条 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可以搭载一人;在城市道路上驾驶时只可搭载一名十二周岁以下儿童,搭载六周岁以下儿童应当使用固定座椅。

  达到驾驶自行车、电动自行车法定年龄的未成年人,在驾驶时不得载人。

 

第五章 交通事故处理

 

  第四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应急预案以及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应对自然灾害、恶劣气象条件以及其他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应急救援队伍。

  第四十四条 交通警察接到交通事故报警后,应当立即赶赴现场处理事故,尽快恢复交通,当事人应当予以配合。当事人拒不服从、无力实施或者遇有影响公众利益等紧急情况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指定单位代当事人将车辆移至不妨碍交通的地方并清理现场,所需费用由当事人承担。当事人应当接收、保管从现场清理的所属物品。

  第四十五条 医疗、急救机构等单位接到救援交通事故伤员的请求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通知后,应当及时派出急救车辆和医护人员,组织实施现场医疗救治,任何医疗、急救机构不得推诿、拒绝。

  伤员需要转送医疗机构救治的,急救医护人员应当向伤员或者其亲属说明情况并征求意见。伤员或者其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亲属已明确救治医疗机构的,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急救医护人员应当及时将伤员送至指定的医疗机构。伤员不能表达意愿又无亲属在现场的,急救医护人员应当根据伤员情况,按照专业分类及时、就近送往经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的具有综合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并优先转送急、危、重伤员。

  接诊医疗机构对转送的伤员应当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救治,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收治。

  第四十六条 因调查交通事故案件收集证据需要,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调取、复制、查阅有关气象、道路、监控设施记录、通讯记录、病历材料等信息资料,有关单位应当及时提供。

  第四十七条 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超过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的部分,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赔偿责任;双方都有过错的,按照各自过错的比例分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八条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超过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的部分,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没有过错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赔偿责任;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有过错的,机动车一方按照以下规定承担赔偿责任:

  (一)在禁止非机动车、行人通行的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机动车一方无过错的,承担不超过百分之五的赔偿责任,赔偿金额最高不超过一万元;

  (二)在本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以外的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机动车一方无过错的,承担不超过百分之十的赔偿责任,赔偿金额最高不超过二万元;

  (三)机动车一方负次要责任的,承担百分之三十至百分之四十的赔偿责任;

  (四)机动车一方负同等责任的,承担百分之五十至百分之六十的赔偿责任;

  (五)机动车一方负主要责任的,承担百分之七十至百分之八十的赔偿责任。

  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造成的,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赔偿责任。

  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与处于静止状态的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机动车一方无交通事故责任的,不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九条 非机动车之间、非机动车与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赔偿责任;双方都有过错的,按照各自过错的比例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条 因交通事故伤亡的经常居住地在城镇的农村居民,其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标准计算,其被扶养人生活费按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标准计算。

  第五十一条 对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争议,当事人可以请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调解,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经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调解,当事人未达成协议或者调解书生效后不履行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二条 对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行为,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的规定,给予警告、罚款、暂扣或者吊销机动车驾驶证、拘留等处罚。给予罚款处罚的,按照本条例规定的标准执行;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五十三条 交通警察对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应当及时纠正;情节轻微的,指出其违法行为,给予口头警告后放行。

  第五十四条 行人、乘车人、非机动车驾驶人有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情节轻微经警告不改的,处5元罚款。

  第五十五条 行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10元罚款:

  (一)未按交通信号通行的;

  (二)违反限制通行、禁止通行或者交通管制的;

  (三)不避让正在作业的道路养护车辆、工程作业车的;

  (四)不在人行道内行走或者在没有人行道的道路上不靠路边行走的;

  (五)未按规定通过路口或者横过道路的;

  (六)跨越、倚坐道路隔离设施的;

  (七)盲人在道路上通行未使用盲杖或者未采取其他导盲手段的;

  (八)不按规定通过铁路道口的;

  (九)在道路上使用滑板、旱冰鞋等滑行工具的;

  (十)在车行道内坐卧、停留、嬉闹的;

  (十一)在实行交通管制以外的路段列队通行时,每横列超过二人的。

  第五十六条 乘车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20元罚款:

  (一)向车外抛洒物品的;

  (二)在机动车道上拦乘机动车的;

  (三)在机动车道上从机动车左侧上下车的;

  (四)开关车门妨碍其他车辆和行人通行的;

  (五)在机动车行驶中,干扰驾驶,将身体任何部分伸出车外或者跳车的。

  第五十七条 行人、乘车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50元罚款:

  (一)行人不避让执行紧急任务的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救险车的;

  (二)行人扒车、追车、强行拦车、抛物击车或者实施妨碍道路交通安全的其他行为的;

  (三)行人进入高速公路的;

  (四)乘车人乘坐机动车未按规定使用安全带或者乘坐摩托车未按规定配戴安全头盔的;

  (五)乘车人携带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上车的;

  (六)乘车人乘坐两轮摩托车未正向骑坐的。

  第五十八条 非机动车驾驶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20元罚款:

  (一)不在规定地点停放非机动车或者在未设停放地点的道路上停放非机动车时妨碍其他车辆和行人通行的;

  (二)不避让盲人的;

  (三)通过交叉路口时不按规定让行、停车等候或者不按规定路线行驶的;

  (四)驾驶自行车、电动自行车、三轮车时不按规定横过机动车道的;

  (五)因非机动车道被占用而借用机动车道行驶,在驶过被占用路段后未迅速驶回非机动车道的;

  (六)未满十六周岁驾驶电动自行车、残疾人机动轮椅车或者驾驭畜力车的;

  (七)驾驶自行车、三轮车、电动自行车、残疾人机动轮椅车转弯前未减速慢行、伸手示意,转弯时突然猛拐,超越前车时妨碍被超越车辆行驶的;

  (八)驾驶自行车、三轮车、电动自行车、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牵引、攀扶车辆或者被其他车辆牵引的;

  (九)驾驶自行车、三轮车、电动自行车、残疾人机动轮椅车双手离把或者手中持物的;

  (十)驾驶自行车、三轮车、电动自行车、残疾人机动轮椅车时扶身并行、互相追逐或者曲折竞驶的;

  (十一)在道路上骑独轮自行车或者二人以上骑行的自行车的;

  (十二)在道路上学习驾驶非机动车的;

  (十三)驾驭畜力车时并行或者驾驭人离开车辆的;

  (十四)驾驭畜力车违反规定超车的;

  (十五)驾驭畜力车横过道路或者驾驭两轮畜力车,驾驭人不下车牵引牲畜的;

  (十六)使用未经驯服的牲畜驾车或者未栓系随车幼畜的;

  (十七)停放畜力车未拉紧车闸、栓系牲畜的;

  (十八)与前方或者相邻行驶的车辆未保持安全距离的;

  (十九)设有转向灯的非机动车,在转弯时不提前开启转向灯的;

  (二十)自行车、电动自行车、三轮车制动失效时不下车推行的;

  (二十一)在车行道上停车滞留的;

  (二十二)交通阻塞时在机动车之间穿行的。

  第五十九条 非机动车驾驶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50元罚款:

  (一)驾驶未经注册登记的电动自行车、残疾人机动轮椅车上道路行驶的;

  (二)逆向行驶的;

  (三)违反规定使用专用车道的;

  (四)不按交通信号通行的;

  (五)违反限制通行、禁止通行或者交通管制的;

  (六)不避让执行紧急任务的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救险车的;

  (七)不避让正在作业的道路养护车辆、工程作业车的;

  (八)不在非机动车道内行驶或者在没有划分非机动车道的道路上不靠车行道右侧行驶的;

  (九)驾驶电动自行车、残疾人机动轮椅车超速行驶的;

  (十)进入高速公路的;

  (十一)违反规定载人、载物的;

  (十二)醉酒驾驶或者驾驭非机动车的;

  (十三)非下肢残疾的人驾驶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的;

  (十四)自行车、三轮车加装动力装置的。

  第六十条 非机动车驾驶人拒绝接受罚款处罚的,可以扣留其非机动车。

  第六十一条 机动车驾驶人有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情节轻微经警告不改的,处20元罚款。

  第六十二条 机动车驾驶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50元罚款:

  (一)上道路行驶的机动车未放置检验合格标志、保险标志的;

  (二)驾驶机动车上道路行驶,未随车携带机动车行驶证、驾驶证的;

  (三)在高速公路以外道路上行驶,不按规定使用安全带的;

  (四)驾驶摩托车未按规定配戴安全头盔的;

  (五)在车身两侧的车窗和前后风窗玻璃粘贴、喷涂妨碍驾驶视线的文字、图案,粘贴镜面反光遮阳膜的;

  (六)在实习期内驾驶机动车,未按规定粘贴或者悬挂实习标志的;

  (七)机动车驶近急弯、坡道顶端等影响安全视距的路段以及超车或者遇有紧急情况时,未减速慢行并鸣喇叭示意的;

  (八)在机动车驾驶室的前后窗范围内悬挂、放置妨碍驾驶人视线的物品的;

  (九)驾驶摩托车在车把上悬挂物品的;

  (十)机动车行经渡口不服从渡口管理人员指挥,不按指定地点依次待渡或者上下渡船时未减速慢行的;

  (十一)在单位院内、居民居住区内,未低速行驶、不避让行人的。

  第六十三条 机动车驾驶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100元罚款:

  (一)未按规定车道行驶的;

  (二)在没有划分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道路上,机动车不在道路右侧靠中心线行驶或者在没有划分道路中心线的道路上不在道路中间行驶的;

  (三)违反规定使用专用车道的;

  (四)在高速公路以外道路上行驶,未按规定与同车道行驶的机动车保持安全距离的;

  (五)在车道减少的路段、路口,或者在没有交通信号的交叉路口遇到前方机动车停车排队等候或者缓慢行驶时,未按规定依次交替通行的;

  (六)通过铁路道口时不按规定通行的;

  (七)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不按规定使用安全带的;

  (八)不避让正在作业的道路养护车辆、工程作业车的;

  (九)不避让盲人的;

  (十)大中型营运载客汽车、载货汽车及其挂车、拖拉机及其挂车未按规定喷涂反光放大牌号或者喷涂的牌号不清晰、完整的;

  (十一)未按规定使用灯光装置的;

  (十二)遇前方交叉路口交通阻塞时未依次停在路口以外等候而进入路口的;

  (十三)遇前方机动车停车排队等候或者缓慢行驶时,从前方车辆两侧穿插或者超越行驶,或者在人行横道、网状线区域内停车等候的;

  (十四)驾驶摩托车搭载未满十二周岁的未成年人或者驾驶轻便摩托车载人的;

  (十五)在车门、车厢未关好时行车的;

  (十六)驾驶时拨打或者接听手持电话、观看电视或者进行其他妨碍安全驾驶的行为的;

  (十七)下陡坡时熄火或者空挡滑行的;

  (十八)驾驶摩托车手离车把的;

  (十九)在禁止鸣喇叭的区域或者路段鸣喇叭的;

  (二十)行经漫水路或者漫水桥时未低速通过的;

  (二十一)对因非机动车道被占用而借用相邻机动车道行驶的非机动车,不减速让行的。

  第六十四条 机动车驾驶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150元罚款:

  (一)违反会车、超车、掉头、倒车规定的,但在超车、会车时未按规定使用灯光装置的按照本条例第六十三条第十一项的规定处罚;

  (二)通过交叉路口和人行横道,不按规定减速、让行、停车等候或者不按规定路线行驶的,但在通过交叉路口时未按规定使用灯光装置的按照本条例第六十三条第十一项的规定处罚;

  (三)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救险车未按规定的用途和条件使用警报器、标志灯具和行使道路优先通行权的;

  (四)违反机动车停放、临时停车规定,机动车驾驶人不在现场或者虽在现场但拒绝立即驶离,妨碍其他车辆、行人通行的;

  (五)未按指定时间、路线在道路上学习驾驶机动车的;

  (六)在道路同方向划有二条以上机动车道的道路上行驶,变更车道时影响相关车道内行驶的机动车正常行驶的;

  (七)未按规定牵引机动车的,但牵引机动车时未按规定使用灯光装置的按照本条例第六十三条第十一项的规定处罚,违反规定载人的按照本条例第六十五条第一款第十六项的规定处罚;

  (八)载货汽车、挂车未按规定粘贴车身反光标识、安装侧后部防护装置的;

  (九)安装、使用妨碍交通安全的光电设备、高音喇叭、大功率音响的;

  (十)安装、使用影响交通管理设施功能、影响其他车辆安全通行的装置的;

  (十一)校车未按规定喷涂标识、放置标牌以及配备随车监护人员的;

  (十二)公共汽车不按规定进出站点的;

  (十三)无灯光信号装置的拖拉机夜间上道路行驶的。

  有前款第九项和第十项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责令拆除装置或者排除干扰。

  第六十五条 机动车驾驶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200元罚款:

  (一)上道路行驶的机动车未悬挂机动车号牌,故意遮挡、污损或者不按规定安装机动车号牌的;

  (二)擅自喷涂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救险车专用的或者与其类似的标志图案的;

  (三)擅自改变机动车已登记的结构、构造、特征,改变机动车型号、发动机号、车架号或者车辆识别代号的;

  (四)驾驶安全设施不全或者机件不符合技术标准等具有安全隐患的机动车的;

  (五)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或者麻醉药品后驾驶机动车的;

  (六)患有妨碍安全驾驶的疾病驾驶机动车的;

  (七)逆向行驶的;

  (八)不按交通信号通行的;

  (九)违反限制通行、禁止通行或者交通管制,未取得通行证件驾驶机动车在限制、禁止通行的区域、路段通行、停靠或者未按照指定的时间、路线、区域、地点和速度通行、停靠的;

  (十)机动车在道路上发生故障或者交通事故,未按规定采取安全措施的;

  (十一)不避让执行紧急任务的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救险车的;

  (十二)使用非教练车在道路上学习驾驶的;

  (十三)在道路上学习驾驶机动车没有教练员随车指导或者有与教学无关的人员乘坐教练车的;

  (十四)实习期内驾驶不准驾驶的机动车或者驾驶的机动车牵引挂车的;

  (十五)在机动车驾驶证丢失、损毁、超过有效期或者被依法扣留期间以及记分达到十二分情况下驾驶机动车的;

  (十六)牵引故障机动车时,被牵引的机动车违反规定载人的或者牵引挂车时,被牵引的挂车载人的;

  (十七)连续驾驶超过四小时未停车休息或者停车休息时间少于二十分钟的。

  有前款第十二项、第十三项行为的,由教练员承担处罚。

  第六十六条 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机动车驾驶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200元罚款:

  (一)驾驶不准进入高速公路的机动车进入高速公路的;

  (二)机动车发生故障或者交通事故,无法正常行驶时,未由救援车、清障车拖曳、牵引的;

  (三)不按规定从匝道驶入或者驶离高速公路的;

  (四)不按规定与同车道前车保持距离的;

  (五)在低能见度气象条件下不按规定在高速公路行驶的;

  (六)倒车、逆行、穿越中央分隔带掉头或者违反规定在车道内停车、上下乘客的;

  (七)在匝道、加速车道或者减速车道上超车的;

  (八)骑、轧车行道分界线或者在路肩上行驶的;

  (九)非紧急情况下在应急车道上行驶或者停车的;

  (十)试车、学习驾驶机动车的;

  (十一)在高速公路上载货汽车车厢载人的;

  (十二)两轮摩托车在高速公路上载人的;

  (十三)通过施工作业路段不减速行驶的;

  (十四)遇交通阻塞时未按规定使用灯光装置的。

  第六十七条 未取得临时通行牌证,驾驶尚未登记的机动车上道路行驶,或者未按规定办理注册登记驾驶机动车上道路行驶的,处200元罚款。

  未按规定期限对摩托车、拖拉机进行安全技术检验的,处100元罚款;未按规定期限对营运载客汽车进行安全技术检验的,处200元罚款;未按规定期限对其他机动车进行安全技术检验的,处150元罚款。

  违反本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以罚款后,放行机动车,并责令限期办理注册登记或者限期进行安全技术检验。

  第六十八条 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1300元罚款。因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被处罚,再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1800元罚款。

  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处5000元罚款。

  第六十九条 机动车载人超过核定人数的,处150元罚款。

  公路客运车辆载客超员,未超过额定乘员百分之二十的,处200元罚款;超过额定乘员百分之二十的,处500元罚款;超过额定乘员百分之二十以上,每增加百分之十,加处200元罚款,但最高罚款数额不得超过2000元。

  货运机动车违反规定载客,三人以下的处500元罚款,超过三人的处1500元罚款。

  货运机动车违反规定载人的,处200元罚款。

  运输单位的车辆有本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行为,经处罚不改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处3000元罚款。

  第七十条 机动车未经批准载物超过长、宽、高规定的;行驶中遗洒、飘散载运物的;运载超限的不可解体物品未悬挂明显标志或者违反指定时间、路线、速度行驶的,处150元罚款。违反规定在公路上运载超限的不可解体物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的规定处罚。

  载客汽车在外置行李架和内置行李箱之外载货的,处200元罚款。

  货运机动车超过核定载质量,未超过核定载质量百分之三十的,处200元罚款;超过核定载质量百分之三十的,处500元罚款;超过核定载质量百分之三十以上,每增加百分之十,加处200元罚款,但最高罚款数额不得超过2000元。

  公路客运车辆违反本条第二款规定的,处1000元罚款。

  运输单位的车辆有本条第三款、第四款规定的行为,经处罚不改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处3000元罚款。

  第七十一条 伪造、变造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机动车登记证书、号牌、行驶证、驾驶证的,处4000元罚款。

  伪造、变造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机动车检验合格标志、保险标志的,处2000元罚款。

  使用其他车辆的机动车登记证书、号牌、行驶证的,处4000元罚款。

  使用其他车辆的机动车检验合格标志、保险标志的,处2000元罚款。

  第七十二条 使用他人驾驶证的,处200元罚款。

  将机动车交由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或者机动车驾驶证被吊销、被暂扣的人驾驶的,处200元罚款。

  驾驶的机动车与驾驶证载明的准驾车型不符、机动车驾驶证被吊销或者被暂扣期间驾驶车辆,驾驶摩托车、拖拉机的,处200元罚款;驾驶营运载客汽车的,处1500元罚款;驾驶其他机动车的,处1000元罚款。

  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驾驶摩托车、拖拉机的,处300元罚款;驾驶营运载客汽车的,处2000元罚款;驾驶其他机动车的,处1500元罚款。

  第七十三条 机动车行驶超过规定最高时速百分之十但未超过百分之三十的,处100元罚款;超过规定最高时速百分之三十但未超过百分之五十的,处150元罚款;机动车在正常情况下以低于规定最低时速在高速公路行驶,或者在高速公路行驶超过规定最高时速百分之十但未超过百分之五十的,处200元罚款。

  机动车行驶超过规定最高时速百分之五十的,处200元罚款;超过规定最高时速百分之五十以上,所超时速每增加百分之十,加处200元罚款,但最高罚款数额不得超过2000元。

  机动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超过规定最高时速百分之五十的,处1000元罚款;超过规定最高时速百分之五十以上,所超时速每增加百分之十,加处400元罚款,但最高罚款数额不得超过2000元。

  第七十四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1000元罚款:

  (一)非法安装警报器、标志灯具的;

  (二)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

  (三)强迫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机动车安全驾驶要求驾驶机动车,造成交通事故,尚不构成犯罪的;

  (四)违反交通管制的规定强行通行,不听劝阻的;

  (五)故意损毁、移动、涂改交通设施,造成危害后果,尚不构成犯罪的;

  (六)非法拦截、扣留机动车辆,不听劝阻,造成交通严重阻塞或者较大财产损失的。

  第七十五条 驾驶拼装或者已达到报废标准的机动车上道路行驶,驾驶摩托车、拖拉机的,处500元罚款;驾驶营运载客汽车的,处2000元罚款;驾驶其他机动车的,处1500元罚款。

  第七十六条 在道路两侧以及隔离带上种植树木、其他植物或者设置广告牌、管线等,遮挡路灯、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妨碍安全视距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责令行为人排除妨碍;拒不执行的,处500元罚款,并强制排除妨碍,所需费用由行为人负担。

  第七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五条第六款规定,擅自将已经建成或者投入使用的停车场停用或者改作他用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恢复使用,逾期不恢复的,从停用或者改作他用之日起按照每日每平方米二元处以罚款。

  第七十八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根据交通技术监控记录资料进行处罚的,应当在违法行为发生之日起十五个工作日内,通过合法方式告知当事人,未告知或者逾期告知的,不得进行处罚。

 

第七章 附则

 

  第七十九条 本条例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

 

 

广西壮族自治区边防治安管理条例

 

  (2017年5月2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

  根据2023年11月2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关于修改〈广西壮族自治区物业管理条例〉等四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修正)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边境地区边防治安管理

        第三章 沿海船舶边防治安管理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边防治安管理,维护边境地区、沿海地区安全和稳定,促进对外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自治区行政区域内边境地区、沿海地区从事边防治安管理、维护社会稳定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在本自治区行政区域内边境地区、沿海地区居住、通行、生产或者从事其他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 边防治安管理工作应当坚持安全稳定、开放有序、依法管理、高效便民的原则。

  第四条 自治区人民政府和边境地区、沿海地区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推动边境地区、沿海地区加快发展的目标、任务以及保障措施等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

  自治区人民政府和边境地区、沿海地区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扶持边境地区、沿海地区产业发展和有利于开展边境贸易的优惠政策,加大对边境地区、沿海地区财政支持的力度和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第五条 自治区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改善边境地区、沿海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加大对边境地区、沿海地区村屯、居民的扶持,支持边境地区、沿海地区居民发展生产,促进边防稳固。

  第六条 自治区人民政府和边境地区、沿海地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边防治安管理工作的领导,组织、协调、指导本行政区域内的边防治安管理工作。

  边境地区、沿海地区人民政府应当将边防治安管理工作纳入兴边富民行动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范围,并将边防治安管理经费列入预算。

  第七条 移民管理机构、公安机关按照各自职责,负责边境地区、沿海地区辖区范围内的边防治安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农业农村、商务、文化和旅游、外事、市场监督管理、林业等部门和海关、海事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配合做好边防治安管理和服务的相关工作。

  海警机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警法》的有关规定实施海上治安管理。

  第八条 移民管理机构、公安机关根据边境地区、沿海地区辖区范围内的管控形势,建立健全边防治安安全防范制度和边防治安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及时有效处置突发事件和查处违法犯罪行为,维护边境地区、沿海地区安全稳定和正常的出境入境秩序。

  第九条 自治区人民政府和边境地区、沿海地区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建立边境管理信息共享、执法联动工作、军警民联防机制,维护边境地区、沿海地区边防治安秩序。

  各级边海防委员会应当建立成员单位定期联席会议、重大情况通报和对外联系、合作等制度。

  移民管理机构、公安机关、外事部门应当按照职责权限建立情况通报等制度,并加强与驻地解放军边防部队的沟通合作,相互配合,共同做好边防治安管理工作。

  第十条 移民管理机构、公安机关根据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和有关协议、协定,按照国家要求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执法机关开展执法合作。

  第十一条 边境地区、沿海地区人民政府根据边防治安管理需要,可以聘请边防协管人员,协助移民管理机构、公安机关开展边防治安管理工作。在沿海地区船舶较多的乡镇、街道,可以建立协助船舶治安管理的群防群治组织。

  第十二条 移民管理机构、公安机关应当加强边防治安宣传,提高边防治安意识。边境地区、沿海地区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以及其他群众性组织应当协助开展边防治安教育活动。

 

第二章 边境地区边防治安管理

 

  第十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爱护界标、界线标志物,发现界标、界线标志物和边界通视道情况异常的,应当及时报告当地人民政府或者移民管理、公安、外事等有关部门。

  第十四条 设立边境互市贸易区、互市贸易点、互市贸易市场、边境经济开发区、边境旅游景区、跨境合作区和修建边境地区等级以上道路的,应当征求当地移民管理、公安、外事、海关等部门的意见,将移民管理、公安检查设施同步规划建设。

  移民管理机构、公安机关应当为边境互市贸易区、互市贸易点、互市贸易市场、边境经济开发区、边境旅游景区、跨境合作区提供便民利民的管理和服务。

  第十五条 在国界线本自治区一侧两千米范围内经依法批准从事测绘、勘探、采矿、爆破作业、科学考察、拍摄电影电视等活动的,应当在实施活动前向当地移民管理机构、公安机关报告,并服从当地移民管理机构、公安机关的管理。

  第十六条 边境地区居民因探亲访友、求医治病、从事边境贸易以及其他正常的民间往来活动,需要出境入境的,应当依照国家与邻国之间的协议、协定或者国家有关规定,持有效证件从边境开放口岸、国家与邻国商定的出境入境通道和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部门批准的其他地点通行,并在规定的范围和时限内活动。

  移民管理机构、公安机关应当提升综合执法效能,制定便民利民措施,提供咨询信息服务,提高服务水平,对边境地区居民正常的往来活动提供出境入境便利。

  第十七条 出入边境管理区的人员和交通运输工具,应当持有有效证件,并接受移民管理机构的检查、监管。

  境外居民从本自治区边境口岸或者边境通道入境后,从边境地区前往非边境地区的,应当持有有效证件。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组织、运送无有效证件人员出入边境管理区,不得协助无有效证件人员出入边境管理区,不得在边境管理区收留、雇用、安置无有效证件人员。

  第十八条 移民管理机构在进出边境地区的交通要道设立边境检查站,实施边防检查,应当报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当地人民政府应当给予支持。

  第十九条 移民管理机构、公安机关根据执行维稳、反恐、禁毒等边防治安管理任务的需要,可以在边境地区或者进出边境地区交通要道设立临时检查点,依法实施边防治安检查;任务结束后,应当及时撤销。

  第二十条 在边境管理区禁止下列行为:

  (一)损毁、拆除或者移动界标、界线标志物;

  (二)在边界通视道内进行耕种、挖掘、设施修建、矿产资源勘探开采或者其他可能影响到边界线的活动;

  (三)采用火烧、使用化学药剂以及其他可能产生危害的方法清理边界通视道;

  (四)擅自开辟通往国界线的道路、通道;

  (五)跨越国界进行安葬、建坟、砍伐、放牧、耕种、狩猎等活动;

  (六)在国界线本自治区一侧五百米范围内采矿,但是国家与邻国另有协议、协定的除外;

  (七)破坏、损毁护栏、物理阻隔栏等边防设施,或者以其他方式使边防基础设施失去防护、阻隔特性;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非法活动。

  第二十一条 船舶和人员需要进入界河(江、湖)活动的,应当由有关主管部门批准或者备案,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和国家与邻国之间的协议、协定,并接受公安机关的查验。

  从事前款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在实施活动前向公安机关报告。

  第二十二条 在界河禁止下列行为:

  (一)非法跨越国界线进行捕捞、运输、接驳等活动;

  (二)船舶以及其他水上移动装置、浮动设施非法跨越国界线在外方一侧停靠;

  (三)在界河架接接通外方的浮桥或者通道,但是国家与邻国另有协议、协定的除外;

  (四)利用船舶以及其他水上移动装置、浮动设施等工具从事其他非法活动。

 

第三章 沿海船舶边防治安管理

 

  第二十三条 出海船舶应当依照船舶主管部门的规定编刷船名船号,并保持字迹清晰,便于识别。

  船名船号不得拆换、遮盖、涂改、伪造。禁止悬挂套牌、假牌、活动船牌号。

  未编刷船名船号或者船名船号模糊不清的,禁止出海。

  第二十四条 出海船舶所有人或者实际经营人,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向船籍港或者船舶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办理出海船舶备案。

  第二十五条 年满十六周岁的出海生产作业渔民、船员,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向船籍港或者船舶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办理出海渔民、船员备案,但是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员证》或者《船员服务簿》的除外。

  第二十六条 出海船舶出现改造、买卖、转让、出租、出借、报废、灭失等情形,备案信息发生变更的,船舶所有人或者实际经营人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向船籍港或者船舶所在地公安派出所报备船舶变更信息。

  出海渔民、船员备案信息发生变更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向船籍港或者船舶所在地公安派出所报备变更信息。

  第二十七条 船籍港或者船舶所在地公安机关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加强对出海船舶和渔民、船员信息的采集,推广应用科技信息化手段,推广出海船舶和渔民、船员信息登记报备网上办理,方便群众备案。

  船籍港或者船舶所在地公安机关要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措施,强化出海船舶和渔民、船员日常监督管理,及时提醒报备、更新信息,排查整改安全隐患。

  第二十八条 从对外开放港口出境入境的船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出境入境边防检查手续。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和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已有法律责任规定的,从其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规定,在国界线本自治区一侧两千米范围内经依法批准从事测绘、勘探、采矿、爆破作业、科学考察、拍摄电影电视等活动,实施活动前未向移民管理机构、公安机关报告的,或者不服从当地移民管理机构、公安机关管理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第三款规定,组织、运送无有效证件人员出入边境管理区的,处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协助无有效证件人员出入边境管理区的,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在边境管理区收留、雇用、安置无有效证件人员的,处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恢复原状,给予警告,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一)在边界通视道内进行耕种、挖掘、设施修建、矿产资源勘探开采或者其他可能影响到边界线的活动的;

  (二)采用火烧、使用化学药剂以及其他可能产生危害的方法清理边界通视道的;

  (三)擅自开辟通往国界线的道路、通道的;

  (四)跨越国界进行安葬、建坟、砍伐、放牧、耕种、狩猎等活动的;

  (五)在国界线本自治区一侧五百米范围内违反规定采矿的。

  违反前款规定的行为,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对用于从事违法行为的工具、设备等财物可以依法扣押。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恢复原状,给予警告,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一)非法跨越国界线进行捕捞、运输、接驳等活动的;

  (二)船舶以及其他水上移动装置、浮动设施非法跨越国界线在外方一侧停靠的;

  (三)在界河架接接通外方的浮桥或者通道的。

  违反前款规定的行为,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对用于从事违法行为的工具、设备等财物可以依法扣押。

  第三十四条 移民管理机构、公安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接到界标、界线标志物和边界通视道情况异常报告不及时处理的;

  (二)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受他人财物或者谋取其他利益的;

  (三)有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行为的。

  第三十五条 本条例规定的行政处罚,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以外,由移民管理机构或者公安机关依法决定,其中警告、五百元以下的罚款可以由公安派出所、边境检查站决定。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六条 本条例下列用语的含义:

  边境地区,是指本自治区毗邻国界线一侧的县级行政区。

  边境管理区,是指国家公布的对边境地区划定一定范围并实行特殊管理的区域。

  移民管理机构,是指依法履行移民管理职责的行政执法机构,包括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出入境边防检查站、边境管理支队、边境管理大队、边境派出所以及边境检查站等。

  第三十七条 本条例自2017年8月1日起施行。

 

 

初审:谢欣哲 二审:黄紫红 主审:人大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