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监督工作 >文章页

自治区人民政府
关于边境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情况的报告

http://www.gxrd.gov.cn    2023年06月05日 19:10      来源:广西人大网

——2023年5月24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

 

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厅长、乡村振兴局局长 黄智宇

 

自治区人大常委会:

  根据会议安排,受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委托,我向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报告我区边境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情况,请审议。

  一直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边境地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五个更大”重要要求、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和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做好新时代兴边富民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坚决扛稳扛牢政治责任,全面打赢边境地区脱贫攻坚战,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边境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和睦、边疆稳固安宁、人民安居乐业。

  一、我区边境地区基本情况

  我区边境地区涉及3个设区市共8个县(市、区,以下简称“边境8县”),与越南4省16个县接壤,总面积17968平方公里,陆地边境线共1020公里。

  边境8县曾是我区脱贫攻坚重点地区。“十三五”期间,我区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针,创新出台《广西边贸扶贫实施方案》《支持边境地区脱贫攻坚十条措施》等政策文件,倾斜政策、资金、项目支持边境地区脱贫攻坚,打赢打好了全区包括边境8县在内的脱贫攻坚战,取得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五连好”成绩,如期兑现“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的庄严承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截至2020年12月底(脱贫攻坚战收官时间),边境5个原国定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边境8县所辖贫困村全部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脱贫攻坚战胜利后,进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5年过渡期。自治区党委、政府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立区之本和首要任务,持续响鼓重槌部署推动,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据统计,2022年边境8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04.49亿元,比2017年增长30.0%,年均增长5.4%,与全区平均增速持平。2023年一季度,边境8县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3%,高于全区平均增速0.4个百分点。

  近年来,边境8县加快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新获批设立东兴、凭祥和百色3个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实现国家对外开放口岸在边境8县全覆盖,陆运口岸进口整体通关时间在全国沿边地区名列前茅;边民互市贸易额多年位居全国第一;沿边金融综合改革等试点工作在9个边境省区、12个西部省区中保持第一;东兴、凭祥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主要经济指标排在全国17家边境经济合作区前列;凭祥市发展落地加工做法获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通报表扬。

  二、主要工作措施及成效

  (一)高站位、强保障,扛稳扛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治责任。

  一是坚持高位推动。自治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率先垂范,将边境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摆在重要位置来抓,多次作出指示批示。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宁带头履责,既挂帅又出征,亲自担任党委农村工作(乡村振兴)领导小组组长,带头建立乡村振兴联系点,39次深入乡村调研问策,带动市县乡村四级党组织书记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带头抓落实、善于抓落实、层层抓落实,有效将乡村振兴政治责任传导到“神经末梢”。采取“四不两直”方式,深入百色市、崇左市、防城港市等边境地区调研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工作,带头扛好推进“国门”党建、促进兴边富民政治责任,连续两年在全区基层党建述职评议会上点评3个边境市党委书记责任落实情况,发表《努力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更大作为》《奋力开创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新局面》等署名文章。自治区主席蓝天立多次深入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等,分片区调研指导工作。自治区党委、政府分管领导每季度主持召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挥部会议进行调度部署,深入脱贫地区和部门调研督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强力推进有效衔接各项工作。

  二是完善工作机制。成立由自治区党政主要领导担任“双组长”的党委农村工作(乡村振兴)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推进全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挥部,自治区党委副书记任指挥长、2名自治区分管副主席任副指挥长,负责统一指挥、部署和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和15个专责小组,实行“季通报、月研判、周调度”工作制度,构建“1+15”工作推进机制,发挥自治区党委农办、农业农村厅、乡村振兴局职能作用,形成“1+1+1>3”合力,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有力组织保障。各边境市县参照自治区做法建立相应机制,形成有效衔接工作部门协调、纵深推进、一抓到底的工作格局。

  三是优化帮扶政策。过渡期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印发《广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构建有效衔接的“1+N”政策体系。出台《广西“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广西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等重点规划和专项规划,在规划层面倾斜支持边境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推进乡村振兴。自治区将边境8县全部纳入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含参照自治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相关政策给予支持县)予以重点支持。组织编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方案和分县实施方案,从财政、金融、土地、人才、产业、政策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实现中、区直单位定点帮扶全覆盖。

  四是压紧压实责任。克服疫情影响,对边境地区实行常态化暗访督查和“红榜”通报机制,及时将暗访发现问题反馈市县党委政府并限期整改,压实市县乡抓落实的主体责任。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情况纳入各市县年终绩效评价、后评估考核、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范围,全面开展党组织书记走访、遍访活动,推动县委书记认真履行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职责,形成“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大格局。

  (二)抓重点、促发展,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第一,着力巩固拓展边境地区脱贫攻坚成果。

  一是扎实开展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印发《广西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方案》《广西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操作指南》,明确监测标准、监测程序、监测方式,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对象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工作机制。推行“线上网络化、线下网格化”工作模式,开展常态化监测和集中排查,对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应纳尽纳”。监测对象纳入后5天内落实帮扶责任人,10天内完成帮扶计划制定和帮扶措施申报。对风险复杂多样的监测户,分层分类实施综合性帮扶措施,做到管用够用。

  二是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水平。抓好常态化控辍保学,落实“双线四包”责任,保持脱贫户学生失学辍学人数动态“清零”。继续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等工作,推进边境地区教育示范带建设。优化农村低收入人口参保资助、医疗报销倾斜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对象、防贫监测对象给予60%定额资助,实现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应保尽保”。落实“先诊疗后付费”政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边境地区符合条件的脱贫人口(含监测对象),四种重点慢性病患者规范化管理服务覆盖,实现区内异地就医“一站式”直接结算。持续推进农村危房改造,支持边境地区农村老旧住房改造。加强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农房基本完成整治;加强闲置房屋管理,对边境农村可利用的房屋,通过发展民宿旅游等方式实现再利用。健全农村饮水安全动态跟踪监测机制,保持问题动态“清零”。加快推进农村供水工程建设,边境地区农村供水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三是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实施《广西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持续推动边境7个有易地搬迁任务县(除东兴市外)落实后续扶持“十个强化”措施。引导边境地区33个集中安置点针对本地优势产业,开发实施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全产业链项目。开展就业帮扶专项行动,充分发挥部门协作、粤桂劳务协作、省内协作、网格管理等四项机制作用,落实就业帮扶车间、公益岗位、产业创业项目等三项政策扶持措施,拓宽就近就业渠道,稳定劳务输出,确保有劳动力的搬迁脱贫户实现一户至少一人以上就业。加强安置点综合管理,保障搬迁群众合法权益,促进边境地区搬迁脱贫人口融入新环境。

  第二,着力增强边境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一是实施脱贫人口增收三年行动。聚焦强化产业支撑带动、扩大就业创业渠道、提高兜底保障标准、用活乡村资源资产、促进农业生产降本增效“五点发力”。组建自治区、市、县三级增收工作专班,常态化开展收入数据分析调度,推动各行业部门在生产经营净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等方面完善增收政策和举措。2022年边境地区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6490元(全区15029元),同比增长12.3%,高于全区、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同时,落实边民生活补助政策,健全低收入人口分层分类救助帮扶机制,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二是加大边境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扶持力度。印发《广西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广西壮族自治区“十四五”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等文件,扶持每个边境县(市、区)集中打造2—3个主导产业,以防城港、崇左、百色为中心,打造边境特色农业产业带。编印《广西自然资源支持乡村振兴政策指引》,出台下放乡(镇)批次用地审批权限、改革土地利用计划管理、规范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管理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释放农村土地活力和红利,做好产业用地保障及服务。2022年,投入边境地区产业发展的衔接资金17.40亿元,占比57.16%,2023年计划达到60%以上。投入农业生产发展类财政资金支持一批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生产及特色产业发展。

  三是推进边境地区现代农业产业平台项目建设。立足边境地区林果蔬畜糖等特色资源,构建“10+3+N”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倾斜支持边境地区开展现代农业产业平台载体建设,打造一批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出台《支持边境地区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对边境8县现代农业平台载体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农产品数字化产地仓建设等项目给予倾斜支持,对监测晋级的自治区级示范区给予差异化补助。目前,8个边境县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各1个,国家级产业强镇3个,建设自治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自治区级产业强镇2个,建成自治区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32个,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或产业示范基地(园)160个,发展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502个。

  四是促进边境地区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强化技能帮扶,开展“八桂系列”劳务品牌培训。深化粤桂劳务协作,实施稳岗就业“1+N”系列攻坚行动,开展“点对点”“一站式”等就业输转服务,加大劳务输出。积极拓宽脱贫群众就地就近就业渠道,支持脱贫人口等返乡创业,延续就业帮扶车间优惠政策,加大乡村公益性岗位统筹使用力度和以工代赈项目建设,帮助脱贫人口实现“家门口就业”。边境8县脱贫人口(含监测对象)务工规模达22.64万人,提前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五是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助力边境地区乡村振兴。深化粤桂协作帮扶,2021年以来,广东落实边境5个协作县财政帮扶资金7.62亿元,引导86家广东企业到边境县协作地区投资兴业,投资额达10.74亿元,采购或帮助销售边境地区农畜牧产品和特色手工艺产品5.95亿元。强化中央单位定点帮扶,2家中央单位累计向边境3个中央定点帮扶县投入资金1550万元,采购或帮助销售农畜牧产品和特色手工艺产品2.36亿元。开展“百企入边”行动,截至2022年累计引进落地加工企业超160家,落地加工货值达31.2亿元,占同期互市贸易额的比重上升到15.3%,加工规模和质量位居全国第一。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累计有1607家民营企业结对帮扶边境地区876个村。继续向脱贫村、乡村振兴重点村、易地搬迁安置村派驻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每个工作队包括1名第一书记和2名以上工作队员,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的大帮扶格局。

  第三,着力推进边境民族地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一是稳步推进边境地区乡村建设。加快“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在全国省级层面率先出台乡村规划师挂点服务办法,累计完成边境地区367个行政村规划编制。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边境地区农村卫生厕所基本普及。2021年以来,安排财政奖补资金624.4万元,实施边境地区农村户厕改造;安排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示范项目资金2300万元,实施边境地区项目43个;健全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边境地区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对行政村的覆盖率达到90%以上。谋划推进农村公路“三项工程”,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数字乡村建设工程。安排自治区本级财政补助资金1052万元支持边境8个县(市、区)实施农村公共照明和屯内道路硬化项目。

  二是完善和改进边境地区乡村治理。坚持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部署基层党建“五基三化”提升年行动。坚持以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的工作思路,形成多方参与基层治理格局。推广积分制、清单制、接诉即办、村民说事等治理模式。创新推行“一组两会”基层协商自治模式,推广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全力化解边疆地区矛盾纠纷,2022年调解成功率达95%以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组织开展“壮美广西锦绣乡村”广西乡村振兴主题文化活动,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深化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创建,推动各地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加大农村治安防控力度,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专项治理,有力维护边境乡村社会和谐稳定。

  三是加大对边境地区资金项目支持力度。2017—2020年累计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4.10亿元,累计转贷新增政府债券169.52亿元。2021年以来安排边境地区中央和自治区财政衔接资金45.96亿元。创新“县有工作组、乡有工作站、村有工作队、屯有信贷员、户有明白人”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工作体系,实行“半月监测、半月调度、半月通报”。截至2023年4月,边境地区当年新增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1.2亿元,富农产业贷(富民贷)贷款余额5707万元。全面摸底排查扶贫帮扶项目资产,分类登记确权。

  (三)统筹抓、谋长远,大力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是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巩固脱贫成果。新冠疫情期间,落实“五级书记”抓农村地区疫情防控责任,建立风险防范信息共享机制、会商机制和风险快速应对机制,先后出台支持疫情防控重点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14条”、支持复工复产稳增长“27条”、积极应对疫情影响巩固拓展脱贫成果“26条”特殊政策措施,支持边境地区“抓防疫、固成果”,特别是集中力量支持百色“抗疫”,7—8天实现社会面“清零”,边境地区没有因为疫情出现规模性返贫现象。

  二是实施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加快建设壮美边疆。组织开展靖西市等国家第一批“兴边富民行动中心城镇”建设试点。全面推动沿边国道G219提级改造,防城峒中至东兴等11个项目正在有序推进;崇左至爱店口岸等8条高速公路正在加快建设,南宁至凭祥友谊关等5条高速公路已建成;以口岸公路为重点,规划13条通道与越南相接;先后建成湘桂铁路南宁至凭祥段、田东经德保至靖西铁路、钦州至防城港铁路等3条铁路,2022年12月南凭高铁南宁至崇左城际铁路段正式通车。加大村级公共服务中心资金投入,实现边境地区行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基本覆盖。每年落实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资金680万元,夯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打造防城港市等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落实基层引才留才制度,推进“专递课堂”常态化应用,大力推动开展组团式教育援边帮扶工作。强化边境地区县域医疗卫生资源统筹和布局优化,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对服务能力较强的中心乡镇卫生院配置CT。落实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编人员全额财政保障、乡村医生乡聘村用、特岗计划等专项政策,绩效工资动态奖励主要用于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奖励。继续加强边境地区学校规范化和达标建设,指导边境地区加快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步伐。深入开展边境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加快边境旅游开发,支持指导有条件的县(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三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以建设边境“四个共同”文化长廊、“边境非遗保护示范带”等为载体,加大宣传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的意识。讲好“最美爱国守边人”的故事,大力传承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加强对天琴艺术、侬峒节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切实维护边疆地区文化安全。深入开展“三项计划·桂在行动”,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2022年以来,近10万各族游客到边境地区参加各种形式的旅游体验。联合开展“民营企业进边疆”行动,促进民营企业参与边疆建设。“持续实施‘百点工程’建设”,沿边一线成功创建100个全国、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点,形成边境地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长廊”,实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全覆盖。广泛开展边境“国旗工程”“和谐壮乡·团结进步”“和美校园·同心筑梦”等活动,百色市、凭祥市获评为第十批(2022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落实4800万元奖补资金,支持防城港市防城区华石镇金花茶特色小镇、东兴市江平镇京族海洋特色小镇、凭祥市夏石镇东盟水果特色小镇等3个边境地区特色小镇建设,吸引就业人数共6697人,引进企业共105家。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短板。目前边境公路等级普遍较低,边境8县公路总里程中低等级公路(四级或等外公路)占比较高。集中供水设施受制于自然条件和资金不足,边境地区农村供水工程建设以小规模工程为主,千吨万人以上的规模化工程相对较少。列入国家中长期规划的边境铁路建设项目,目前尚有部分项目未启动项目前期工作。

  (二)乡村产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目前,边境地区农田水利、仓储冷链、交通物流等产业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偏少,辐射带动能力有限。产业化、组织化、标准化程度不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有待提升,全产业链建设还比较薄弱。大多数农户主要从事分散的农业生产,产业结构单一,专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机构带动和服务能力不足,农户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较弱。

  (三)边民互市贸易带动增收效果有待提升。受疫情影响,按国家统一部署,科甲、岳圩、叫隘、油隘、布局、那花等6个互市点仍未恢复运行。有些边贸政策还需进一步完善,更好促进边民就业增收。

  (四)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升。部分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和基本设备配置有待完善。由于工作条件、福利待遇等原因,近年来,卫生医疗人员出现离职现象。边境地区部分学校标准化建设程度较低,教学设备和基础设施落后,部分教师流失,师资队伍出现结构性短缺。对困难群众的就业帮扶工作落实力度有待加强。

  (五)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重点工作谋划推进不够。一些边境地区农村厕所改造工作存在短板,仍有少数农户没有做到“一户一厕”。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尚处于试点阶段,有的农户家庭生活污水直排明沟、河流或农田,污染周边环境,甚至形成黑臭水体。边境地区农村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等有待加强。

  四、下一步工作措施

  自治区人民政府将主动接受人大监督,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倾斜支持边境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完善政策体系,督促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施方案落地见效,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统筹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

  (一)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落实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推动各地在主题教育中扎实开展脱贫群众大回访行动,精准落实开发式和兜底性帮扶措施。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加大到户产业帮扶和稳岗就业工作力度,促进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增收。加大易地搬迁安置区监测帮扶力度,确保搬迁对象稳得住、能融入、逐步能致富。

  (二)持续加强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总结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重要批示精神,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提质增效。完善边境地区农村寄递物流基础设施,持续巩固边境建制村投递服务水平,巩固直接通邮成果,完成其余20%抵边自然村邮政全覆盖;持续推动5G网络和千兆光网向自然村延伸覆盖,提升边境地区农村通信网络质量;持续加大资金项目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层面加大对公路铁路管护、水域治理、农村电网改造等支持力度;加快推进边境地区村庄规划编制、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处理和生活污水治理,加强和改进边境地区乡村治理,积极推广应用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等治理方式,深入推进边境地区农村移风易俗。

  (三)加快边境地区乡村产业发展。梳理整合边境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重点分析从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的政策需求,进一步完善帮扶政策体系,确保政策有效衔接,加强政策宣传解读。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加快“10+3+N”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设施农业,着力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打造“土特产”,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提高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给边境农民,促进外出边民返乡就业创业。持续支持培育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盘活土地资源,充分利用抛荒土地发展村集体经济,鼓励因地制宜探索资产参股、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等新发展模式,发挥村集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带动边民增加收入。

  (四)推动边贸转型创新促进边民持续增收。优化边民互市贸易区(点)布局,推动边民通道恢复运行,支持互市贸易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提高边贸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深入开展“百企入边”行动,建设一批加工产业集聚区。加强产业就业帮扶,吸纳年轻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提升边民增收空间。切实落实边境落地加工企业各项支持政策,尽快释放加工产能。

 

 

初审:谢欣哲 二审:王浚宇 主审:人大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