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理论研究 >文章页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扎实推进广西现代特色农业建设

http://www.gxrd.gov.cn    2017年06月27日 10:47      来源:《广西日报》2017年6月27日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专门就“扎实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对我区农业发展精准把脉定向,为进一步做好广西的农业农村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现代特色农业这篇文章做好。

 

  一、准确把握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刻内涵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农业农村发展思路的一个重大转变。准确把握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刻内涵,核心是要准确把握它的主要目标、主攻方向、关键环节和根本途径,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扎实推进广西现代特色农业建设。
  牢牢把握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当前农产品价格水平上升空间有限,外出农民工净增数量和工资水平出现增速“双降”的趋势,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供求和价格形势发生较大变化,支撑农民增收的传统动能逐渐衰减,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难度越来越大。只有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和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难的问题。
  牢牢把握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当前农产品“买难”和“卖难”并存,根子是农业供给质量不高、农业供给结构不合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供给侧发力,增强结构弹性,着眼于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优化区域布局,不断增强农产品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让农业成为有竞争优势的产业。
  牢牢把握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环节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环境资源约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着力破解环境资源约束困境,突出绿色导向,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牢牢把握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途径是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面临的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以往农业结构调整最大的不同是,更加注重生产关系的调整,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通过调整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

 

  二、广西现代特色农业发展面临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广西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指示,是我们做好新形势下农业农村工作的基本遵循,也是加快我区现代特色农业建设的重大机遇。我们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重要指示上来,对我区农业发展问题精准把脉,精准施策。
  我区地处热带、亚热带,雨量充沛,光热充足,生物资源丰富,水、土、热资源配合较好,适合多种作物生长和多样化农业发展。近年来,我区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形成了糖料蔗、蔬菜、水果、桑蚕、畜禽、水产等一批具有热带、亚热带特色的优势农业产业。其中,糖料蔗、桑蚕居全国第1位,糖料蔗总产量占全国60%以上,桑蚕产茧量占全国45%以上,水果面积居全国第5位,是全国产量5个千万吨省(区)之一。
  但与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相比,我区现代特色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仍然十分严峻。一是农产品供需矛盾和结构失衡,产业体系需要优化。我区农产品“大路货”的比较多,适销对路、技术含量高、品质高的少,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生产的少,知名品牌少,农业产业链不长,产业化水平提升较慢,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缓慢。二是环境资源面临严峻形势,生产体系有待升级。广西既有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繁重任务,也面临越来越大的资源、环境压力。农业基础设施欠账多,农田水利、气象防灾等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工具和经营手段较落后,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较低。三是农村改革步伐较慢,经营体系亟需创新。我区新型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数量较少,实力不强,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土地流转规模不大。农村生产要素流出趋势没有根本扭转。农村金融机构覆盖率低,金融产品少,农村有效信贷投入不足。农业农村发展动力活力有待增强。
  我区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既要把优良传统传承好,把独特优势发挥好,又要正视面临的突出问题,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抓手,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

 

  三、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广西现代特色农业建设


  扎实推进广西现代特色农业建设,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坚持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加注重资源节约、更加注重环境友好、更加注重生态保育、更加注重产品质量,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为营造“三大生态”、实现“两个建成”目标提供基础支撑。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一是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围绕开发利用本地资源、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布局糖料蔗、水果、蔬菜、生猪、桑蚕等优势特色产业,提高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匹配度,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二是大力发展生态种养。深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和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改善种植生态环境。推广“微生物+”模式和规模养殖模式,实现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推动西江水系“一干七支”沿岸生态农业产业带建设。加快发展林下经济。三是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深入实施广西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着力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减少农业自身污染物排放。继续推进生态县、生态乡、生态村创建活动。加强石漠化综合治理、防护林、新一轮退耕还林、湿地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
  多管齐下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一是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深化农科院所改革,建立一批县域特色农作物试验站和成果转化基地。实施农业领域重点科研项目,着力突破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修复等共性关键技术。健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二是加快提升农业装备水平。积极发展高效节水节本设施农业。以信息化改造和发展传统农业。扎实推进水稻、甘蔗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抓好500万亩“双高”糖料蔗基地的水利化、机械化建设。三是推进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支持供销社及其他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
  补齐农业发展的短板。一是加强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大藤峡水利枢纽、桂中治旱一期二期工程、驮英水库及灌区工程等重大水利项目建设。实施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因地制宜建设“五小”水利工程。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快农产品冷链系统、生鲜农产品配送中心等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提升农产品品种品质品牌。加快建设右江河谷、桂南沿海、桂中北等优势种子生产基地和广西海南南繁育种基地。实施国家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和渔业种业提升行动,建设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完善水产原良种体系。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大力开展品牌创建活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三是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深入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依托农业技术推广单位、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组织、涉农职业院校和农林示范基地,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急需的关键技术、关键人才开展培训。深入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鼓励和支持农民工、大学生和退役士兵等人员返乡创业,投身农业。
  全面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一是加快推进农业园区和集中区建设。扎实推进国家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三园三区”建设,加快建设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做强做大做优我区优势特色产业。二是加快富硒农业发展。进一步抓好富硒资源普查、科学规划、标准建立等基础性工作。加大产业开发,建设水稻、茶叶、蔬菜、水果等一批富硒农业示范基地,培育一批富硒农业龙头企业。打响“富硒”和“长寿”品牌,提高广西富硒农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三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粮食、水果、桑蚕、林产品、水产品、畜禽产品深度加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森林康养等新业态。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打造地方特色产品电商品牌。稳步发展宜居宜业特色村镇。四是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积极推动中国-东盟农业国际合作机制化、常态化,加强广西与东盟国家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等方面交流合作。鼓励和支持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和科研院校“走出去”,加快建设一批海外农业资源合作开发基地和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基地。
  统筹推进农村体制机制创新。一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农村承包地、林地、“四荒地”、宅基地、农房、集体建设用地等确权登记颁证,实行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改革。推进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促进农村各类产权依法流转。加快组建和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二是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领办和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范发展和多元融合发展,推动建立多模式的利益分享机制,解决信贷保险、设施用地、人才引进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三是创新农业投入机制。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确保财政对“三农”投入力度不减弱、总量有增加。探索实行“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方式,以“双高”糖料蔗基地建设、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等为平台,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综合运用财政贴息、补助、担保、以奖代补等手段,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作者: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危朝安)

 

 

初审:谢欣哲 二审:谢欣哲 主审:黄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