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项报告 >文章页

关于我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安排和使用情况的报告

http://www.gxrd.gov.cn    2015年12月07日 16:18      来源:广西人大网

关于我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安排和使用情况的报告

 

——2015年12月7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上

 

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 束 华

 

自治区人大常委会:
  “十二五”以来,自治区政府加大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财政资金投入,集中支持重点产业、重点园区和重点项目,倾斜扶持创新驱动、两化融合、节能减排和中小企业发展,有力促进我区工业实现稳增长、调结构、促升级。受自治区人民政府委托,现将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安排和使用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资金安排和使用情况


  (一)资金安排情况
  2011-2014年,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资金累计安排59.35亿元,其中:2011年安排14.65亿元,较上年增长10.2%;2012年安排13.99亿元,较上年下降4.6%;2013年安排13.26亿元,较上年下降5.2%;2014年安排17.45亿元,较上年增长31.6%。2015年,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资金计划安排19.57亿元,目前已安排下达18.57亿元。剩余资金1亿元,为年中追加用于支持工业项目建设等稳增长措施,计划四季度安排下达(“十二五”期专项资金规模及结构详见附件1)。
  2011-2014年,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资金按支持方向和对象主要分为企业技术改造资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资金、工业园区发展资金、节能专项资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小工业企业信贷引导资金、信息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等专项,主要投入方向如下:
  一是集中扶持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累计安排重点产业技术改造资金及战略性新兴产业资金21.44亿元,占比36.1%。重点支持成长性高、拉动力强、效益好、条件成熟的汽车、机械、食品、电子、石化、有色金属、医药制造等14+10现代产业体系的重点项目建设,以及大企业、龙头企业项目。倾斜支持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引进重大工业项目,加强财源培植,鼓励招商引资,增强工业发展后劲。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新突破,加速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
  二是重点支持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累计安排产业化发展资金、两化融合资金及节能专项等资金13.98亿元,占比23.6%。扶持企业围绕产业化、两化融合、节能降耗、循环经济等关键领域和环节实施项目建设和技术改造。加快推进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产业化进程,引导和支持企业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过程控制、企业管理、营销物流等环节的集成应用,提高两化深度融合水平。支持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循环经济产业链项目,加快推进工业绿色发展。
  三是大力支持工业园区建设。累计安排工业园区发展资金15.67亿元,占比26.4%。倾斜扶持自治区统筹推进的重点产业园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设施,促进园区上规模、上水平。原则上每年突出支持每个市一到两个重点园区。兼顾扶持产城互动试点园区建设,以产业集聚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以城市建设为园区提供服务支撑,加快工业园区与城镇化互动发展。
  四是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累计安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及中小工业企业信贷引导资金8.26亿元,占比13.9%。扶持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一批行业“小巨人”,加快发展“亿元企业”,促进中小微企业壮大规模提升水平,切实提高工业经济的活力。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加快工业反哺农业。建立并扩大信贷引导资金规模,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贵问题,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二)资金管理情况
  自治区工信部门、财政部门积极落实管理职责,从完善制度、健全机制、规范流程、强化监管等方面加强资金管理,确保了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资金作用和效益的充分发挥。
  一是完善制度建设,规范资金管理。根据国家、自治区相关政策和制度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并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企业技术改造资金管理办法》、《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园区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10项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企业技术改造财政资金项目竣工验收办法》、《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建设补贴暂行办法》、《广西信息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验收管理暂行办法》等4项配套制度(详见附件2),规范各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审核、确定、下达、拨付和监督,逐步健全和完善了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资金的制度体系。
  二是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协调配合。建立健全了部门协调机制,自治区工信委负责草拟各专项切块计划和具体项目资金安排方案,自治区财政厅负责年度资金预算安排、资金拨付及资金监管,在资金管理工作中加强会商,协调推进。建立健全了上下联动推进机制,自治区相关部门负责资金预算安排、资金方案编制、资金拨付及监督检查;市级、县级相关部门负责组织项目初审报送和资金审核拨付、项目实施跟踪、项目验收;在项目管理过程中上下配合,形成合力。
  三是规范管理流程,完善工作程序。根据资金管理办法要求,形成了一套较为科学合理的管理流程,主要是:预算安排→专项切块→项目申报→项目初选→项目评审→资金分配→下达计划→资金拨付→监督检查→项目验收→绩效评价。项目资金安排方案经过公开申报、初步筛选、专家评审、拟订初步方案、集体研究决策、部门会审等环节,提升了资金安排的公平性。项目遴选实行项目专家评审制度,由自治区工信委、财政厅组织相关主管部门、科研院所、重点企业等单位的专家对初选项目进行评审,并由纪检监察部门派人现场监督,评审后根据专家评审意见确定支持的项目,确保项目安排科学、公正。
  四是加强过程监管,实施绩效评价。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定期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跟踪检查,组织不定期跟踪评价和监督检查,组织开展建成投产项目的验收工作,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控、追踪问效,确保各专项资金合理、规范使用,严防资金流失和被挪用。建立项目库管理系统,逐步完善项目申报、专家评审、资金下达、项目跟踪、项目验收的信息化全程监督管理。逐步推进专项资金项目预算绩效管理,先后开展企业技术改造资金、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绩效评价工作,进一步规范资金使用,促进财政资金发挥更大效益。

 

  二、资金使用的绩效和对工业信息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财政专项资金的扶持,直接减轻了企业投资的资金压力和负担,增强了企业投资的信心,更为重要的是,财政资金扶持体现了政府的发展导向和扶持重点,非常有助于企业获得银行的贷款和其他融资方式的支持,从而引入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项目建设,推动企业发展。“十二五”以来,自治区政府通过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的持续投入,对促进工业规模扩大、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加速了广西特色新型工业化进程,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为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做出重要贡献。
  4年来,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9644亿元增加到2.05万亿元,增长1.12倍,年均增长25.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8%,增速均排在全国前列(其中2012年增速排全国第1位)。工业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1%。工业承担全区40%的GDP任务,成为推动我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工业实现利润从772亿元增加到1086亿元,增长41%,年均增长15.6%;工业税金从553亿元增加到1051亿元,增长90%,年均增长22.1%。千亿元产业由3个(食品、汽车、冶金)增加到10个(食品、汽车、冶金、石化、机械、建材、电力、有色金属、造纸与木材加工、电子信息)。亿元工业企业由2103家增加到2908家,百亿元工业企业由13家增加到24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汽车、机械、电子等先进制造业工业产值年均增长24.6%,高于规模以上工业3.3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增加值高于规模以上工业7个百分点左右。石油、化工、建材、冶金、有色金属、电力等六大高耗能行业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区的比重由43.4%下降到32.6%,降低10.8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行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区的比重由42.0%下降到38.6%,累计降低3.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度电产值22.9元,提高9.7元。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由1.511吨标准煤下降到1.134吨标准煤,年均下降6.92%。主要产品产量增长明显,成品糖、微型汽车、轮式装载机、柴油内燃机、多功能乘用车等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人造板产量排名全国第3位,蚕茧产量连续10年居全国第一,桑蚕丝产量连续5年居全国第一。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全区企业创新平台由161家增加到511家。工业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由488件增加到7773件。广西名牌产品由119个增加到235个。工业运行质量和发展潜力居全国前列。
  (一)产业资金设立增强了投资广西的吸引力。4年来,累计安排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资金59.35亿元直接带动项目投资3405亿元,财政资金放大倍数达57.4倍,有效地拉动了各类社会资本投入,营造投资广西的浓厚氛围,带动了投资快速增长。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由2010年的2627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5461亿元,年均增长26.3%;更新改造投资由2216亿元增加到5039亿元,年均增长31%;制造业投资由2037亿元增加到4518亿元,年均增长28.7%。据统计,4年来全区更新改造投资总额是改革开放以来至“十一五”末的2.43倍,工业投资总额大于交通运输、房地产开发、农林水、商贸流通等投资的总和。工业支撑了全区42%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投资飞跃式的发展,使其成为拉动我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二)产业资金支持壮大了工业规模。一是产业资金支持的直接效应。通过财政资金贴息补助,吸引一大批高水平大企业和重大优质项目落户广西。截至目前,全区工业园区累计引进工业项目3379个,合同投资额6894亿元。成功引进中国电子北海产业园、中船钦州修船、富士康、郎科、三诺、冠捷、惠科、景光、梧州不锈钢产业等一批大企业大项目,加快推进上汽通用五菱宝骏轿车生产基地建设、东风柳汽乘用车基地搬迁改造、广西康明斯、桂林福达曲轴、玉柴铸造、南南铝加工年产20万吨大规格高性能铝合金板带型材等一批重大项目竣工投产,工业发展后劲持续增强。二是产业资金支持增强了企业融资能力。政府专项资金的投入,增强了企业发展的信心和积极性,也撬动社会资本投资实体经济,引导金融机构扩大融资规模和范围,提升了企业的发展能力,进而推动企业不断壮大发展规模,形成了投资促发展的良性循环。4年来,更新改造投资中民营资本投资由2286亿元增加到4215亿元,工业贷款总额增加到3475.8亿元。
  (三)产业资金引导推动了结构调整。创新资金支持方向,结合“十二五”规划及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新方向、新模式、新业态,围绕重点产业升级、产品结构优化、装备水平提升、产业链延伸、战略性新兴产业、两化深度融合、循环经济、绿色发展等方向,坚持支持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建设,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取得新成绩。
  电子信息产业。设立电子信息产业专项,从2011年起,每年安排15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信息服务业发展。4年累计投入8000万元(2014年底追加500万元),支持项目243个。同时,累计安排技改资金1.73亿元,支持项目54个。短短几年间电子信息产业迅速成长为千亿元产业,成为推动我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力量。4年来,全区电子信息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从231.10亿元增加到1527.51亿元,增长5.6倍,年均增长60.3%。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08家。富士康、冠捷、三诺电子、建兴光电、广西朗科科技、广西惠科等重点电子信息企业,以及美国甲骨文公司、桂林力港网络科技公司、北海石基信息技术、中电科东盟卫星导航服务等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重点企业发展态势良好。
  汽车产业。累计安排技改资金2.35亿元,支持项目67个,有力促进汽车产业加快发展壮大。行业总产值由1246.3亿元增加到2165.9亿元,增长0.74倍,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08家。汽车产量由136.6万辆增加到209.2万辆,增长0.53倍,占全国的8.7%。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等企业及其产品家喻户晓,五菱宏光、宝骏730等广西生产的多功能乘用车(MPV)车占据国内同类车型近六成市场。
  机械产业。累计安排技改资金1.91亿元,支持项目88个,有力促进机械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行业总产值由1054.5亿元增加到2165.9亿元,增长1.05倍,规模以上企业达到578家。柳工集团发展成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排头兵”,玉柴机器集团拥有“王牌动力”和“绿色动力”的美誉。广西康明斯工业动力、桂林国际电线电缆集团、桂林电力电容、广西建工集团建筑机械制造、广西开元机器制造等发展势头良好。
  两化融合。在技术改造专项资金中安排两化融合专项,用于支持全区企业两化融合项目。4年累计安排资金8500万元,支持项目193个,重点扶持国家级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及柳州市、桂林市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两化融合行业龙头企业、两化融合示范企业等。我区两化融合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在全国率先编制出台涵盖十八大产业的《广西两化融合评估体系》、《广西两化融合工作指南》,建成国内首个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中国广西两化融合门户网站,成立广西两化融合促进中心,两化融合推进体系不断完善。完成柳州、桂林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并获得国家验收评价第二名。2011年我区两化融合发展水平的“工业应用”指标排全国第8位、西部第1位。2012年我区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指数排全国第16位,两化融合指数排全国第15位,比上年提高4个名次。
  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新材料、节能环保、先进装备制造等6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4年来,累计安排1.6亿元财政资金,有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培育壮大。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取得新突破,朗科闪存技术国际领先,油电油气混合动力发动机投放市场,大推力火箭用超大规格铝合金锻坯等研制成功。广西碳歌环保轻质陶瓷保温墙板获十六届中国工博会银奖。根据我委行业统计,2014年,6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约2700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15%。
  工业节能降耗。4年来,累计安排节能专项资金4.85亿元,其中节能和循环经济项目资金3.54亿元、清洁生产项目资金5160万元、淘汰落后产能奖励资金8000万元。节能专项资金使用成效明显。累计形成节能262.6万吨标准煤、综合利用790.3万吨各类废渣的能力;淘汰落后电力2.4万千瓦、炼铁1万吨、炼钢120万吨、铁合金150.1万吨、水泥3293.7万吨、造纸145.9万吨、皮革13万标张、酒精1.5万吨、铅冶炼3.4万吨、锌冶炼21.3万吨、淀粉2万吨、硫酸9.2万吨、日用陶瓷2300万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4.94%,提前一年完成累计下降22%的“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同期,全社会GDP能耗累计下降13.73%,工业节能对全社会节能的贡献率超过46%。
  (四)产业资金投入提升了园区承载能力。4年累计安排工业园区发展专项资金15.67亿元,其中,13.2亿元用于自治区重点产业园区和产城互动试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1.15亿元用于园区标准厂房补助;1.33亿元用于承接产业转移企业补贴。园区基础设施投资累计完成1399.92亿元,新开发土地面积14667公顷,建成标准厂房702.49万平方米。工业园区发展专项资金有效促进了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一是产业承载能力持续提升。随着园区规模扩大,一批道路、信息网络、给排水管网、供电线路、标准厂房等基础设施项目的建成,园区规模不断壮大,投资软硬环境明显改善,配套能力和综合治理能力不断增强。二是推动产业集聚集约发展。促进关联产业集聚、产业链不断延伸,加快形成产业集群,节约土地资源,提升产出效益,工业园区已经成为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和规模经济效益的重要平台。三是促进城镇、区域协调发展。工业园区的发展壮大,促进了城镇化及农业、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带动了金融、保险、商贸、物流等相关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充分发挥了“工业反哺农业”和“工业富民”的重要作用。
  截至2014年,我区共有各类产业园区118个,总规划面积超过1900平方公里,实现县(区)全覆盖。工业园区工业总产值由6453.05亿元增加到1.74万亿元,增长1.63倍,园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的近80%。超百亿元园区47个,比2010年增加27个,其中超五百亿元园区9个,比2010年增加7个。千亿元园区从无到有,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总产值相继突破千亿元。田东石化工业园、梧州不锈钢产业园、中国—东盟青年产业园、合山产业转型工业园、柳江工业集中区等一批专业特色园区和产城互动园区建设发展取得新突破。
  (五)产业资金扶持促进了中小企业发展。4年来,累计安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5亿元,主要支持“14+10”重点产业的“专、精、特、新”项目、产业链延伸项目和中小企业服务体系项目等。累计安排农产品加工企业扶持资金0.8亿元,主要支持劳动密集型企业增加就业岗位的填平补齐技术改造项目、具有地方特色产业的项目和农产品加工项目等。通过注入财政资金作为引导资金,支持金融机构扩大信贷范围,有效增加企业融资规模、降低融资成本。自去年设立中小工业企业信贷引导资金以来,累计安排4.5亿元资金到各市,各市按1∶1共同出资,与金融机构加强合作。通过信贷引导资金按1∶10对中小企业进行增信,有效解决中小企业抵押物不足的问题。截至今年10月,通过中小工业企业信贷引导资金开展“惠企贷”融资业务,合作银行已向424家中小企业发放贷款31.6亿元,66家中小企业已审贷通过待发放贷款3.6亿元。同时,对中小微企业信用担保风险和小企业贷款风险进行财政补助,引导金融机构及信用担保机构为中小微企业贷款。
  通过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中小企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截至2014年,全区中小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4063.5亿元,约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0%,相比4年前实现了翻番。全区发明专利80%以上由中小企业申报,全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占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企业总数的80%以上。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资金使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工信、财政部门不断完善制度、加强管理,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资金使用成效明显,但同时在资金使用和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资金使用方式有待进一步创新。一是资金支持方式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当前,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加速融合,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除了传统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需要支持以外,公共平台、创业创新、产业链、价值链等服务型项目也亟需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同时,企业投资也从原来硬件投资为主逐步扩展到软硬件改造兼有或以软件投资为主。因此,需要不断调整和创新我区专项资金的扶持范围和方式,以适应新时期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二是中小工业企业信贷引导资金使用效果有待提升。自治区创新资金扶持方式于2014年设立中小工业信贷引导资金,有效缓解我区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但也还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主要是:各市融资服务工作基础不一,基础较好的南宁、柳州等市的放款效率较高,部分地市未建立融资服务平台,基础较为薄弱,资金使用不够及时,资金使用效果还不明显;市级银行贷款审批权限较低,大额贷款需自治区级银行审批,一定程度上影响放款速度;合作银行认为“惠企贷”业务收益相对低而风险相对高,推进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资金使用效益的充分发挥。
  (二)资金管理还需进一步加强。一是资金管理办法需要进一步完善。部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出台实施多年,某些条款跟不上当前资金管理工作要求,需要加快调整完善:如资金拨付方面,有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没有规定项目实施进度达到一定要求才准予拨款,不利于督促企业加快项目实施推进;竣工验收方面,根据现有资金项目竣工验收办法,项目全面竣工验收需要企业完成环境保护、消防、劳动安全、职业卫生、工程质量等单项验收,而部分单项验收耗时较长、收费较高,企业对已建成投产项目开展验收的积极性不高,导致项目竣工验收工作总体进展偏慢。二是资金管理部门对一些技术含量高、带动力强的好项目,有时也存在不同的专项资金同时进行支持的情况。三是专项资金特别是一些新设立的专项资金,宣传力度还不够,导致有些企业错过申报的机会。
  (三)资金监管制度落实还不够到位。一是部分资金拨付进度相对较慢。由于项目资金是通过专项转移支付下达,部分市、县未能及时将资金拨付项目实施单位,未能及时发挥财政资金拉动和引导作用。二是部分企业对监管工作不配合。部分企业申报项目积极,获得资金扶持后却不能按要求开展项目实施情况报送、项目验收等工作,对这部分企业还缺乏必要约束手段。部分企业获得资金扶持后,由于市场变化等原因未能按原定计划和进度实施项目建设。三是绩效管理需进一步完善。部分市、县及企业绩效意识有待提高,针对资金扶持具体项目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还不够完善,绩效评价方法还不够科学,评价周期还不够合理,项目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跟踪问效有待加强。四是信息公开水平有待提升。资金项目申报实行网上公开面向社会召集,但支持项目的情况还没有进行公示。

 

  四、下步加强资金使用管理的主要工作


  针对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资金使用和管理存在问题,我们将及时完善资金使用、项目组织等管理制度,不断改进资金管理机制,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一)积极调整创新资金扶持方式。一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工业转型升级新态势及产业技术发展新趋势,积极探索和创新资金扶持方式及方法。大力扶持产业创新型、商业模式创新型、服务创新型企业发展,支持技术服务、工业设计、咨询策划、融资和信息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企业开展上市、挂牌等多渠道融资。更好地发挥专项资金作用,推进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二是用足用好中小工业企业信贷引导资金。开展政银企对接,组织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小企业开展对接活动,促进信息交流,增强沟通协调,加强“惠企贷”宣传推介,推进“惠企贷”融资业务。进一步扩大合作银行,在原有合作银行的基础上,鼓励更多银行业金融机构成为“惠企贷”的合作银行,增强合作银行放贷能力。继续加强督促检查,对尚未开展使用资金的市进行督办,对还未开展使用资金的市按规定进行资金调整。加强政策培训,通过培训班、文件、网络等方式宣传资金基本知识、操作方式、贷款操作程序、信贷政策及相关要求,不断提高业务人员的素质和政策水平。三是资金扶持可以考虑更加市场化的方式,如对部分专项资金,尝试采用竞争性的扶持方式等。
  (二)进一步强化资金管理。一是修订和完善相关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配套制度,对相同类别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进行整合,明确工作要求,细化工作流程,规范资金管理,进一步增强制度和办法的可操作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研究调整资金审核拨付方式,提高项目拨款的实施进度要求,督促企业加快项目建设,确保资金发挥作用。修改完善项目验收管理办法,调整项目验收内容及条件,明确专项资金项目验收区别于企业投资项目的总体验收,主要对项目投资完成情况及财政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查,其他单项验收不列入专项资金项目验收的内容。严格项目验收要求,一般项目原则上在建成投产后6个月内办理项目验收手续。下放项目验收权限,发挥市级县级相关部门作用,项目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项目所在地工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组织验收。二是进一步整合专项资金,优化安排流程,加大信息公开,尽可能避免对项目多方面支持的现象。三是进一步加强资金扶持政策的宣传,采用多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使更多企业能得到政府扶持。
  (三)加强资金全过程监管。自治区层面建立常态化监管机制,开展项目实施情况进展跟踪,建立定期报表制度,掌握资金拨付、资金使用、项目进展等动态信息,及时协调解决存在问题,推进资金项目顺利实施。强化资金拨付进度监管,按时通报实际拨付情况,督促基层财政部门及时拨付资金至项目单位。每年组织项目实施情况监督检查和不定期的实地督查,并根据检查情况,对未按计划建设、进展缓慢达不到要求的项目进行调整或收回财政扶持资金。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探索建立支持项目公示制度,主动接受社会、行业、企业的监督。市级、县级层面按照属地原则开展本辖区内项目实施跟踪、监管和验收,建立定期报告制度,每年年中及年底将项目进度、资金筹措和使用情况、存在问题等书面上报自治区。通过加强监督检查,推动财政资金效用充分发挥。
  (四)加快完善绩效考评机制。研究完善适合工业和信息化项目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对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进行绩效考评。积极探索专项资金项目绩效评估途径和方式,形成统一规范的资金使用绩效评价体系。科学运用绩效考评结果和监督检查结果,以之作为下一年度资金安排的重要参考。绩效综合评价及检查情况较好的市、县,优先给予下年度资金支持;绩效综合评价及检查情况较差的市、县,减少下年度资金支持的企业和项目数量,控制资金支持规模;通过奖优罚劣,不断优化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我们将紧紧围绕自治区重大战略部署,不断改进和加强工作,管好用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资金,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推动我区工业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编辑:谢欣哲  审核:黄素梅